一、关于自立的例子
关于自立的例子:
1、寻找圣人
——只有自己才能帮自己
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看到一个黑人小伙子擦地板上的水迹,擦一下磕一个头,贝里奇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磕头,他说,在感谢一个圣人给了他这份工作。贝里奇笑了:“我曾遇到一个圣人,他使我成了美孚公司的董事长,你愿意见他吗?”黑人说:“我是锡克教会养大的孤儿,这位圣人若可以让我吃饱之后还有余钱,我愿意去拜访他。”
贝里奇说:“南非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大温特胡克山,那里有位圣人,可以给人指点迷津。凡是经他指点的人都前程似锦。假如你愿意去,我可以让你的经理准你一个月的假期。”
这位年轻的黑人是个虔诚的锡克教徒,很相信神的帮助,他谢过贝里奇就上路了。三十天的时间里,他一路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终于登上了白雪覆盖的大温特胡克山,他在山顶徘徊了一天,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遇到。
黑人小伙子很失望地回来了,他见到了贝里奇后,说的第一句是:“董事长先生,一路上我处处留意,直山顶,我发现,除我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贝里奇说:“你说得很对。除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 20年后,这位黑人小伙子做了美孚石油公司开普敦分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名字叫贾姆讷。
2、莎士比亚独自闯荡
——家庭不是永远的港湾,自立才是立身之道
莎士比亚出身于英国一个富商家庭,但是,他并不留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虫似的生活,他要走自立自强的道路。
他 13岁离开学校,帮助父亲料理生意,16岁就离开家庭,外出独自谋生。他从家乡来到伦敦,身无分文,因为他从小就喜欢戏剧,想当戏剧家,所以就到戏园子里找事情做。尽管人家只需要一个给观众看马的马夫,莎士比亚仍然接受了这份差事,而且做得很好。
后来,人们注意到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便让他跑跑龙套或者提提台词。再后来,人们又发现他对舞台动作和念台词方面出的主意都很有道理,就把改编剧本的任务交给他。这一切,莎士比亚都兢兢业业地做完。
此外,莎士比亚还在屠宰场当过学徒,帮人家做过书童,做过乡村教师,当过兵,做过律师……为了谋生,他漂过英吉利海峡,到过荷兰、意大利。他在独立谋生的闯荡中,丰富了人生经历,增长了才干,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以饱满的热情,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等 37部剧本,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3、倍里奥的故事
——自立才可以成才
法国 19世纪著名音乐家海克脱·倍里奥从小就喜欢音乐,也听了不少音乐家的故事,因此,他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要当一名音乐家。但是,他的这个理想违背了他父亲的愿望。父亲把他送进一所军医学校学医,但是倍里奥对学医毫无兴趣,还写了封信给父亲说明这个意思,父亲一怒之下,竟把儿子赶出了家门。倍里奥没有低头,从此开始了艰苦的独立生活。
倍里奥除了一双手,什么都没有,但他并不害怕。为了他的生存,也为了他的理想,他到处去做工,脏活、累活都干。在屠宰场、面包房、商店和工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除了白天工作之外,晚上他还刻苦学习音乐,每天坚持学习到深夜。就这样,凭着这股坚毅的自立精神,他终于成为第一流的音乐家。
4、孩子当自强
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告老回乡后,想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建一座桥。但是子女却反对他:“您当了一辈子高官,我们却没沾到一点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却如此不顾我们。”刘荫枢很伤心,他觉得自己虽然一身清白,但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于是,他用尽积蓄,历时五年,修成大桥,取名“毓秀桥”。
桥修好后,他对子女说:“我之所以用全部积蓄修桥,就想用事实告诉你们,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为了彻底消除孩子们依赖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两白银的价钱把桥卖给了官府。
刘荫枢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子女。他的孩子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5、法拉
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伦敦市郊一个贫困铁匠的家里。他父亲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他一个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当然更谈不上去上学了。
法拉第12岁的时候,就上街去卖报。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识字。到13岁的时候,法拉第进了一家印刷厂当图书装订学徒工,他一边装订书,一边学习。每当工余时间,他就翻阅装订的书籍。有时甚至在送货的路上,他也边走边看。
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他的著作,无意中发现法拉第的“手抄本”。当他知道这是一位装订学徒记的笔记时,大吃一惊,于是丹斯送给法拉第皇家学院的听讲券。 法拉第以极为兴奋的心情,来到皇家学院旁听。
作报告的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听戴维讲课。回家后,他把听讲笔记整理成册,作为自学用的《化学课本》。 后来,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装订的《化学课本》寄给戴维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的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 收到信后,戴维深为感动。他非常欣赏法拉第的才干,决定把他招为助手。法拉第非常勤奋,很快掌握了实验技术,成为戴维的得力助手。
半年以后,戴维要到欧洲大陆作一次科学研究旅行,访问欧洲各国的著名科学家,参观各国的化学实验室。戴维决定带法拉第出国。就这样,法拉第跟着戴维在欧洲旅行了一年半,会见了安培等著名科学家,长了不少见识,还学会了法语。 回国以后,法拉第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不久,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4年,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科学界。这一定律,被命名为“法拉第电解定律”。 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学,从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装订图书学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称赞法拉第是“到现在为止最大的电学家”。 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书房里看书时逝世,终年76岁。
拓展资料
自立是汉语词语,汉语拼音为zì lì。
指的是自我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靠别人自我完成一件事等,也指有自己的主见,主意,不需依赖他人。自立也意为能自持自守,不为外力所动。
二、关于独立的事例100
关于独立的事例:
1、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爱迪生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强,自立获得巨大成功。
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发明自动电报帮电机,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电灯(白炽灯)和电话。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誉为“发明大王”。
2、作家海伦·凯勒她耳朵失聪了,身体瘫痪了,也不能说话,也看不见,但是她靠着一种顽强的精神创作,还能自立家务。可见,海伦·凯勒的的自立能力是多么强啊!
3、洛克菲勒是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是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出色能干的一个。他的事业不在石油上,而在大名鼎鼎、位列世界十大银行第六位的曼哈顿银行上。他任该银行执行委员会主席兼总经理以后,使该银行从资金二十亿美元上升到资产净值达三十四亿美元。
4、1915年,大卫出生于纽约市,当时他家虽已有亿万财产,可孩子们每周只能得到三角的零用钱,同时每人还必须准备一个小账本,按父亲的要求将三角钱的使用去向登记在上面,经检查后,如果使用合理,还能得到奖励。孩子们得到的零用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十一二岁时,每周能得到一美元,十五岁时,每周能得到两美元左右。因此大卫长到后离开家时,已拥有许多账本。
5、大卫的父亲为了教育孩子从小懂得金钱的价值,故意将孩子们处于经济压力之下。零用钱很有限,方法只有一个,自己去挣。
三、中国名人独立自主的故事
1、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
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2、香港巨富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都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想在父亲的公司里施展宏图,干一番事业,但李嘉诚果断的拒绝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
于是,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强之路,陶冶了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人格和品性。
3、桑兰在 1998年7月参加世界友好运动会时受重伤,造成高位截瘫。但是桑兰在短暂的伤感之后,没有永久的颓废下去,而是选择重新为新生活而奋斗。
桑兰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积极生活,阳光努力的她,在1998年,被美国有影响的《人物》《生活》杂志将其视为年度的英雄人物。
美国副总统戈尔的夫人向其颁发了《妇女体育》杂志的“勇敢”奖。美国ABC电视台著名栏目《20/20》播发了桑兰的专题片,使其成为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个出现在该栏目中的中国新闻人物。
1999年元旦除夕夜,成为了第一位在时代广场为帝国大厦主持点灯仪式的中国人。1999年4月,荣获美国纽约长岛纳苏郡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第五届“勇敢运动员奖”。
4、邓亚萍在我国乒坛乃至世界乒坛上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自她1986年13岁那年拿到第一个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开始,到1997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短短的11年间,一共拿到153个冠军。这不但在中国乒坛,而且在世界乒乓史上都是光辉的一页。
在邓亚萍小的时候,为了培养她成才,父亲曾将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去深造。然而,去后不久便被退了回来,其理由是个子矮,手臂短,没有发展前途,这给少年邓亚萍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倔强的邓亚萍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她练得更加刻苦。可以这样说,是困难、挫折和毅力成就了乒坛“国手”。
5、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告老回乡后,想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建一座桥。但是子女却反对他:“您当了一辈子高官,我们却没沾到一点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却如此不顾我们。”刘荫枢很伤心,他觉得自己虽然一身清白,但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
于是,他用尽积蓄,历时五年,修成大桥,取名“毓秀桥”。桥修好后,他对子女说:“我之所以用全部积蓄修桥,就想用事实告诉你们,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为了彻底消除孩子们依赖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两白银的价钱把桥卖给了官府。 刘荫枢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子女。他的孩子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四、举出两个事例说明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围绕草拟大会联合公报的政治内容展开。周恩来根据埃及等国的意见,把五项原则分解为七点原则。经过几番讨论,七点原则又扩大为十项原则,并正式列入亚非会议联合公报。许多亚非国家通过这次会议认识了中国。从此,中国走向亚非、走向世界。
2、毛泽东访苏
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逐渐走向破裂。1989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扩展资料: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亚洲乃至世界稳定的基石。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巩固和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同所有邻国建立了睦邻友好与合作关系。中国同发达国家及大国的关系也在不断改善。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突出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始终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积极促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作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亚欧会议的重要一员,中国努力推进地区合作健康发展。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内外政策和措施,为稳步恢复地区乃至世界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稳定作出了贡献,树立了自己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和平外交开启友好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