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锡名字的由来
无锡名字的由来有两个版本。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锡产于周秦之间的锡山,到了汉代已枯竭,故名“无锡”。辛莽回归后,于东汉初年改县名为“尤溪”和无锡。这种说法见于唐代陆羽《惠山寺记》中,说:“山东高峰,周秦时大量产铅锡,达汉末,故造无锡郡,属惠济。从光武到孝,西国已尽,舜帝为巫溪县,属吴军。”这一说法在无锡历代地方志中都有记载。
另一种观点认为,“无锡”是古越语中的地名之一。“无”是一个没有真实意义的词,而“Xi”的本义因为古越语早已失传,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一些地名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的许多其他地名一样,如富庶、余杭、句容、姑苏等。,都属于同一个地名。虽然前缀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同或相近,都是古越南语的词,没有实际意义。
无锡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是长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临长江,南临太湖,被誉为太湖明珠。京杭大运河穿过无锡。境内以平原为主,零星分布着低矮的山地和残丘;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沛。
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苏南模式的发源地,联勤保障单位无锡联勤保障中心的驻地。无锡有一些景点,如鼋头渚、灵山大佛和无锡钟石影视基地。
二、无锡地名的由来是什么?
无锡,一个谜一般的地名,总在“无锡”与“有锡”之间徘徊。
无锡的地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据有关史料记载,无锡地名最早来源于楚国春申君黄歇所说“立无锡塘,治无锡湖”。而作为西汉会稽郡26个县中之一的无锡县,正式出现是在东汉班固、班昭所著《汉书·地理志》。后世关于无锡建县历史。
历代无锡县志所记都以《汉书·地理志》为标准,官方明确记载为西汉高祖五年始置无锡县。
关于无锡地名的由来,现在能见的最为清晰的记载来自唐朝茶圣陆羽的《惠山寺记》。据《惠山寺记》记载,惠山东峰,即锡山,曾在西周至先秦时期大产铅锡,到汉代才采尽,故在此建立无锡县,隶属于会稽郡。
东汉孝顺时期,因听闻有一樵夫在锡山下看见一碑文写道: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所以顺帝遂再次将有锡改名为无锡县,隶属于吴郡。陆羽的记载虽然比较清晰,但缺少了新莽时期无锡复改有锡的记录。王莽执政后曾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度地修改地名,其中有些地名改得是非常无厘头。比如无锡改名为有锡,就是王莽按照反义词改地名的一个鲜明例子。
但忽略王莽这个特例就能证明无锡地名的由来确实就是锡山无锡吗?我们从科学角度来看看。
据有关地质学专家表示,从对地质结构的分析结果来看,无锡地区几乎没有生成锡矿的可能。还有学者调查发现,即使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无锡地区依然能够找到铅锌矿。因为铅和锡的外表非常相像,所以古代百姓在锡山开采的矿物质很有可能是铅,而不是代代相传的锡。
其次坊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一个古越语地名。“无”是发语词,无实义,而“锡”字因为古越语的消亡,已经无从考证了。
根据不同学科的学者跨领域的研究观点,“无锡”与江浙地区的其他一些地名的命名逻辑很相似。比如余杭、姑苏、夫椒等地名,和无锡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
这些地名虽然冠首字写法不同,但古音相近,都是典型的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类古越语的地名随着吴越国的移民变迁、历史消亡,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了。因为和汉语言有所不同,所以后人往往不知所以,望文生义之下很容易造成误解。
另外,坊间还有一种说法。根据民间传说,无锡地区自古就很少下雪,所以当地百姓就叫它“无雪”。因为在无锡本地方言中,“无雪”和“无锡”的发音相同,所以“无雪”就慢慢被叫成了“无锡”。
无锡的朋友们还听过哪些说法呢?
三、为什么叫无锡
"无锡"地名的由来现在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
这种说法认为周、秦期间锡山产铅锡,到了汉朝铅锡出尽,所以命名为"无锡"。新莽时期,又有锡出产,又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又改为无锡。
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山东峰(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被历代无锡地方志沿相记载。
第二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
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一样,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是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另外无锡是江苏省地级市,简称“锡”,古称新吴、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北倚长江,南滨太湖,京杭大运河从无锡穿过。
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无锡市辖5个区及2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4627.47平方千米。
扩展资料:
无锡历史沿革:
无锡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
前11世纪末,公亶父长子泰伯为让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
商末,周灭商,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秦始皇派王翦驻守无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王莽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有锡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今常州)。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今常州)。
唐代,无锡属江南道之江南东道。
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署,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
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
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
1987年起,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市(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
1988年,曾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1995年3月,无锡市市区和无锡县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组建无锡新区。
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撤销马山区,将马山区的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9个)并入无锡市郊区,并将郊区更名为滨湖区。
2015年10月,撤销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合并设立梁溪区;设立无锡市新吴区,将无锡市锡山区的鸿山街道和滨湖区的江溪、旺庄、硕放、梅村、新安街道划归新吴区管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锡
四、无锡的来历是什么
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无锡历史悠久,据仙蠡墩遗址、许巷遗址等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夏朝以前,无锡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劳动。 在新渎庙墩、 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高城墩、祁头山、骆驼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偕弟仲雍,南来梅里(今无锡县梅村)定居,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受到当地百姓拥戴,被奉立为君主,筑起城廓,建立荆蛮小国,自号勾吴,筑吴城。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从泰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泰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留下了伯渎港、阖闾城,以及东汉时期的泰伯庙、泰伯墓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无锡设置县的时间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称无锡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地区。1953 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行政区划2001年,无锡市辖7个区,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92个镇,31个街道。
五、无锡的由来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传说还在周平王东迁的年代(公元前770年),惠山的东峰就发现了锡矿,故名锡山。到战国末年,锡矿采尽,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在攻克常州之后,在锡山屯兵驻扎。士兵们在锡山之麓埋锅造饭之时,偶而掘得一块古碑,上面刻着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诊,天下弊;无锡父,天下济。王翦认为此碑是上苍在告诉大家天下从此太平,所以冠以无锡地名。而到了王莽的新朝时期,推行新政大改郡县之名,把一切都颠倒过来,改无锡为有锡县名。但没有几年到了东汉时期又恢复了无锡县,一直沿用至今。这一说法,历代的无锡地方志也都有相沿记载。无锡锡山山无锡,锡山虽小却是无锡的一座名山,那些光怪陆离的传说为之增墨添彩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