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式储蓄国债怎么购买

要购买电子式国债的话,只要有在任意一家银行开立个人国债托管账户,那就可以通过个人国债托管账户去进行购买。

而投资者可以到承办银行的联网网点去购买,也可以直接在网上购买。只要登录承办银行的网银,再进入“网上债券”页面,选择“储蓄国债(电子式)”,然后选好产品点击购买即可。

不过大家需要注意一点,必须要在电子式储蓄国债的发行期内购买。过了发行期就买不到了。而如果不清楚发行期的话,也可以直接在网银上面查询。

而在知道了发行日期之后,还得往账户里存入资金,之后才能进行购买操作。

还有,如果尚未开立账户的话,就要先去银行开立个人国债托管账户,等开立了账户之后再去购买。至于开户,直接带上身份证和承办银行的借记卡去网点办理手续即可。

拓展资料: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主要特点

国债是债的一种特殊形式,同一般债权债务关系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从法律关系主体来看

国债的债权人既可以是国内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以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而债务人一般只能是国家。

从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看

国债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较多地体现了国家单方面的意志,尽管与其他财政法律关系相比,国债法律关系属平等型法律关系,但与一般债权债务关系相比,则其体现出一定的隶属性,这在国家内债法律关系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从法律关系实现来看

国债属信用等级最高、安全性最好的债权债务关系。

从债务人角度来看

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等特点。

从债权人角度

国债具有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等特点。

按照不同的标准,国债可作如下分类:

按举借债务方式不同,国债可分为国家债券和国家借款。

国家债券:是通过发行债券形成国债法律关系。国家债券是国家内债的主要形式,中国发行的国家债券主要有国库券、国家经济建设债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等。

国家借款: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形式,由借贷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协议或合同,形成国债法律关系。国家借款是国家外债的主要形式,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组织贷款等。

按偿还期限不同,国债可分类定期国债和不定期国债。

二、储蓄电子式国债怎么买啊

1、凡持有个人有效身份证件,拥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境内、外个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证和资金账户,到中行开办储蓄国债(电子式)业务的网点柜台即可办理。

2、如果您已经在中国银行营业网点开立国债托管账户,需要将该国债托管账户对应的资金账户(长城电子借记卡、普通活期或活期一本通)关联中行个人网上银行,并可通过在资金账户中选择在柜台开立国债账户的借记卡实现国债托管账户的自动登记,然后通过个人网上银行进行购买储蓄国债(电子式)产品。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

诚邀您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或中银跨境GO APP办理相关业务。

三、如何购买中行电子式储蓄国债?

中行储蓄国债电子式购买规定:

1、凡持有个人有效身份证件,拥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境内、外个人,投资者持本人有效身份证和资金账户,到中行开办储蓄国债(电子式)业务的联网网点柜台即可办理。储蓄国债各项业务应以100元为起点,并按100元的整数倍办理。财政部规定了当期国债单个账户最高购买限额。同一客户单期购买储蓄国债(电子式)的最高限额是500万。本业务不允许代办。

2、2013年5月10日起可在个人网银渠道销售储蓄国债(电子式)。

3、公告发布日至发行开始前一日,如遇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同期限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该期国债取消发行。发行期内,如遇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同期限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该期国债从调息之日起停止发行,发行剩余额度由财政部收回。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

诚邀您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或中银跨境GO APP办理相关业务。

四、如何购买电子式国债

如果想买电子式国债,只要在任何一家银行开通了,都可以通过个人国债托管账户购买。

并且投资者可以去承办银行的网点购买,也可以直接在网上购买。只需登录承办银行网银,进入“网上债券”页面,选择“储蓄国债(电子式)”,然后选择产品,点击购买即可。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

国债(国债;政府贷款),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基于其信用,按照债的一般原则,向社会筹集资金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国家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它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发行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凭证。因为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信用最高,是公认的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我国国债是指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由国家财政信誉担保。一直被称为“金边债券”,稳健型投资者喜欢投资国债。国债分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和记账式国债三种。

2020年6月15日,财政部发布通知称,2020年将发行特别抗疫国债。9月,富时罗素宣布将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WGBI)政府债券指数。2021年12月,中国国债正式纳入富时国债指数(WGBI)。

国债的种类:

我国国债分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和记账式国债三种。

凭证债券:

是指国家通过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而不是印制实物凭证发行的国债。是以国债收款凭证的形式作为债权凭证,不能上市流通转让,自购买之日起计息。持有期间,持有人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持有现金,可在购买网点提前赎回。提前赎回时,除偿还本金外,还按照实际持有天数和对应的利率档次计算利息。

债券持有人:

它是实物国债的一种,以实物券的形式记载债权(券上印有发行年份和券额)发行,不记载债权人姓名或单位名称,也叫实物券。它是我国发行历史最长的一种国债。

记账式国债:

又称无纸化国债,准确定义为由财政部以无纸化方式发行,计算机簿记记录,在市场上交易的债券。

五、储蓄国债(电子式)怎么买?

;     储蓄国债(电子式)购买渠道

      投资者可以通过银行开办储蓄国债(电子式务的营业网点办理相关业务,个人网上银行高级版客户还可以通过银行网银进行储蓄国债(电子式)开户、认购和查询。

      储蓄国债(电子式)购买流程

1.开通证券交易

      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银行卡,到银行开办储蓄国债(电子式)怎么买?业务的网点或网上银行,申请开通证券交易。如已开通证券交易,可直接持原卡办理业务。

2.开立国债账户

      在购买储蓄国债(电子式)怎么买?之前,还需开立国债账户。投资者可以在申请开通证券交易的同时,在申请表上选择同时增开国债账户;也可以在开通证券交易后,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银行网点开立国债账户,或登录网上银行办理。如果此前已经开立国债账户,则可直接在网点柜台或网上银行购买储蓄国债(电子式)怎么买?。

3.业务委托

      可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已开通证券交易的银行卡到建设银行网点办理储蓄国债(电子式)怎么买?认购、提前兑取、非交易过户、开立个人存款证明等业务。个人网上银行高级版客户还可以通过银行网上银行进行储蓄国债(电子式)怎么买?开户、认购和查询。上述业务办理过程中,银行将按规定收取手续费用。

4.自动派息兑付

      在规定的付息、兑付日,投资者的应得利息或者本息资金将被自动记入投资者的银行卡中,无需办理任何手续。

5.查询与对账

      在购买储蓄国债(电子式)怎么买?后,可以通过网点柜台、银行客户服务电话进行国债余额查询;从购买电子式国债(储蓄国债)的次日起,在可查询时段内,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电话语音债权复核查询系统(电话:400-666-5000;400-86-24365)对自己的国债余额进行复核查询。有些银行个人网上银行高级版客户还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国债余额等查询。

六、电子储蓄国债怎么买

投资者购买电子式储蓄国债必须通过银行开立的个人国债托管账户,否则无法购买,拥有国债账户的投资者可以在发行期内到账户所在地的承办银行的联网网点购买储蓄国债。

拓展资料:

电子式国债,是中国财政部面向境内中国公民储蓄类资金发行的,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不可交易流通的人民币债券。

在借鉴凭证式国债方便、灵活等优点的基础上,财政部决定参照国际经验,推出电子式储蓄国债,电子式储蓄国债是中国财政部面向境内中国公民储蓄类资金发行的,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一种不可流通人民币债券。

电子式国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充分体现了以个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与时具进的时代特征。

电子式国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针对个人投资者。认购对象仅限境内的中国公民,不向机构投资者发行,同时设立了单个帐户单期购买上限,充分考虑并保护了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是不可流通性。采用实名制,不可流通转让;

三是采用电子方式记录债权。有专门的计算机系统用于记录和管理投资者的债权,免去了投资者保管纸制债权凭证的麻烦,债权查询方便;

四是收益安全稳定。由财政部发行并负责还本付息。票面利率在发行时就已确定(不随市场利率或者储蓄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免交利息税,适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五是鼓励持有到期。电子式国债设有最低持有期限,在持满最低期限后方可办理提前对比兑取,并被扣除部分利息,同时要支付相应的手续费;

六是手续简单化。省去了不得兑付手续,本金或者利息到期直接转入投资者资金帐户;

七是付息方式比较为多样。设计了按年支付利息的品种,适合个人投资者存本取息的投资习惯。

电子式国债电子式储蓄国债主要有两个品种,分别是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储蓄国债和固定利率变动期限储蓄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