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肚兜是用来干嘛的

肚兜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

肚兜是中国古代的内衣之一,多为女性和小孩所穿,贴身遮护胸腹的布片。菱形,有的有袋,用以贮物。关于肚兜,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肚兜的艺术以刺绣为主,也有贴补花纹的。由于它包括缝、绣、剪裁、造型及色彩构成,所以肚兜属于民间妇女艺术中的综合表现部分。妇女只为情人、丈夫或儿子绣肚兜;她们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纯色(多为红色)布料做成,略加花边装饰而已。绣给情人的肚兜多以戏曲、神话、传说中之爱情故事为题材以示意;为儿童绣的则以虎、虎吃五毒、莲(连)生贵子等护生、繁衍主题为内容。肚兜、虎头鞋、虎头帽、虎形围嘴、各种神灵的护生耳枕和布玩具,构成了围绕生命生殖繁衍主题的配套艺术表现。也可以说是围绕新生命的成长,或者说是围绕人生三大礼仪——生、婚、丧中第一个大项目而创作,在民间艺术中形成特殊的领域,很值得继续研究。

二、古代的肚兜怎么来的?

你知道古代的肚兜怎么来的吗?是由一段偷情史来的!

猪八戒的需求是生理,沙僧的需求是安全,白龙的需求是归属,唐僧的需求是荣誉,孙悟空的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取经的目的不同,价值观不一样,所以一路上的行为就很好理解:八戒偷懒沙僧撮合白龙无闻、唐僧哭啼、悟空拼命。西游记的五人团队分别代表了马斯洛五个层次的需求。

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独领风骚的人,必定是专心致志于一事的人。伟大的人从不把精力浪费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中,也不愚蠢地分散自己的专长。其实,这个伟大的秘密一直摆在我的眼前,只是我的眼睛看不到它。

杨贵妃算是古代女性的一个代表人物,什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又或者是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这都都让杨贵妃成为博得圣宠,女性美丽的典范。

可是啊,这人无完人,在唐朝,虽然杨贵妃被称作第一美人,可是她似乎,在帝王那里,还有不正常的心思。唐朝的时候,有个人叫安禄山,这个人曾是杨贵妃的干儿子。这个安禄山到底有多大本事才能让杨贵妃青睐呢?

安禄山的母亲是个突厥人,他的父亲早死,他们孤儿寡母的,一直在突厥部落里面生存,后来,他母亲改嫁了,嫁给我一个突厥将军的兄弟。

根据古人的描写,这个安禄山膀阔腰圆,满脸胡须,而且还是擅长使用心机的人。按理说,不管怎么样,都不可能被杨贵妃给看上啊。可是这个安禄山可不简单,最怕的不是心机重,而是不仅有心机,还有谋略,他是唐朝藩镇割据势力的最初建造者,安史之乱是他开的头。

这人要是只是一个溜须拍马之人,唐玄宗也肯定不会让他在那里当大官,可是啊,有谋略,会说话,慢慢的,这安禄山权利上去之后,就不怎么满足了。你看你都当上皇帝了,为什么不让我当当?

他好几次借助赈灾的名义,一点点私扣银两,重点是假账做的很好,根本没有人发现。不仅如此,有了钱了,就可以弄兵器了。以抵御边寇为由,在范阳城北建造新城,藏匿了不少兵器。而这个时候,安禄山已经身兼多职,按理说,帝王心性应该怀疑他,然后剥夺他的权利了。

有传言曾经说,安禄山进宫,都要先拜见杨贵妃,然后再拜见唐玄宗,这可是大不敬,可是唐玄宗没有生气,只是问了,为什么。这安禄山躬身答道:“因为在突厥,臣下们都是先拜见母亲,再拜见父亲。”

这话说的没谁了,唐玄宗更加开心了,杨贵妃也很开心。

那个时候还没有肚兜这种东西,女子内衣也没有完善,传言又一次安禄山和杨贵妃,兴起了就在杨贵妃的身上使劲抓出了红印子,这可不好了,要是被唐玄宗知道就完了。

情急之下,杨贵妃随手拿了一块红绸子缠在身上,没想到效果不错。自此,这么穿衣服慢慢流传出去,不仅好看还诱人,慢慢就有了肚兜这种东西,花样也复杂起来。偷情都能偷出实用的东西,看见灵感来源于生活啊。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有时候你觉得自个是好脾气,但有些人还以为你是好欺负呢,对自己说声抱歉,为了别人,难为了自己。

失去的东西,有必要去追讨吗?其实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更是不必去追讨。

喜欢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就像在飞机场等一艘船,就像白天渴望星辰,夜晚幻想日光。然而还是下了赌注,你一笑我高兴很多天,你一句话我记得好多年。即使是一场空欢喜,我喜欢你,无关风月。我愿你好,即使后来你与我全然无关。

有时,睡觉就是我唯一的解脱,睡着了,不悲不气不孤单,什么都烦恼都没有。

这话要记住:“有的人,该忘就忘了吧!所谓的念念不忘,在自己眼里,是爱;在对方眼里,是烦;在别人眼里,是贱。”

你无需告诉每个人,那一个个艰难的日子是如何熬过来的。大多数人都看你飞得高不高,很少人在意你飞得累不累。所以,做该做的事,走该走的路,不退缩,不动摇。无论多难,也要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别让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曾经经历的一切。

三、古代人带的肚兜有什么作用?

从汉唐到明清,古人对内衣的称呼各不相同。汉代以前叫「亵衣」,「亵」意为「轻薄、不庄重」。汉代以前叫「亵衣」,「亵」意为「轻薄、不庄重」。 汉代称为「抱腹」、「心衣」,其特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汉代称为「抱腹」、「心衣」,其特点是背部袒露无後片。 到魏晋(十六国)时名为「两当」,有前后两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到魏晋(十六国)时名为「两当」,有前後两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 唐代名为「诃子」,流行无带的内衣,面料考究,多为织锦,色彩缤纷。唐代名为「诃子」,流行无带的内衣,面料考究,多为织锦,色彩缤纷。 宋代改称「抹胸」,「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宋代改称「抹胸」,「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 元代叫「合欢襟」,由后向前系束,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元代叫「合欢襟」,由後向前系束,面料用织锦的居多。 明代叫「主腰」,「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腰侧各有系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明代叫「主腰」,「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腰侧各有系带,系紧後形成明显的收腰。 清代才叫「肚兜」,一般做成菱形。清代才叫「肚兜」,一般做成菱形。 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肚兜只有前片,后背袒露。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肚兜只有前片,後背袒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内衣名为「小马甲」,「小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穿时将胸腰裹紧,吸收了西方内衣的某些特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内衣名为「小马甲」,「小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穿时将胸腰裹紧,吸收了西方内衣的某些特点。

在古时候,肚兜的私密性令它成为至亲之间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肚兜和每个人都联系在一起,它不仅仅是一件穿在身上的衣裳,更展现了它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的文化。 在古代,民间没有专做内衣的商业作坊,普通老百姓穿的肚兜,都由至亲女性一针一线亲手缝制而成。在古代,民间没有专做内衣的商业作坊,普通老百姓穿的肚兜,都由至亲女性一针一线亲手缝制而成。 那个时候母亲们在忙完了一天的活计之后,在油灯下为自己的孩子制作肚兜,并绣上精美的图案为孩子辟邪祈福,如「虎镇五毒」、「独占鳌头」;年轻的女子为情人制作的肚兜上往往绣有鸳鸯、蝴蝶等图案,作为定情之物;已婚妇女穿的肚兜上绣着几尾金鱼在莲花间嬉戏,代表「金玉满堂」;若是绣有蝙蝠和石榴,就是「多子多福」的意思了那个时候母亲们在忙完了一天的活计之後,在油灯下为自己的孩子制作肚兜,并绣上精美的图案为孩子辟邪祈福,如「虎镇五毒」、「独占鰲头」;年轻的女子为情人制作的肚兜上往往绣有鸳鸯、蝴蝶等图案,作为定情之物;已婚妇女穿的肚兜上绣著几尾金鱼在莲花间嬉戏,代表「金玉满堂」;若是绣有蝙蝠和石榴,就是「多子多福」的意思了

作为私密性质的内衣,肚兜很难在家族中代代传承下去,在官宦人家,肚兜是很少洗的。 加上材料的绵薄易破,其保存更是难上加难。加上材料的绵薄易破,其保存更是难上加难。 试想一下,一件民国时期内衣性质的肚兜,怎样才能被保存下来,甚至跨过一个世纪呢?试想一下,一件民国时期内衣性质的肚兜,怎样才能被保存下来,甚至跨过一个世纪呢? 肚兜保存的困难更让寻找肚兜的过程变得困难重重。肚兜保存的困难更让寻找肚兜的过程变得困难重重。 因此如今的市场上,有历史价值的肚兜非常少见,一件民国时期的肚兜已是弥足珍贵。因此如今的市场上,有历史价值的肚兜非常少见,一件民国时期的肚兜已是弥足珍贵。 小孩使用

昔时台湾,肚兜不仅大人穿,小孩子也穿。客家话中称之为「肚褡」或「肚围」。小孩在满月,作四月或周岁生日时,通常由外婆家制好送来,以为外孙的赠礼。小孩穿肚兜可避免腹部受凉,保持肠胃健康,乡村的孩童穿上肚兜,大都不再穿裤子,不仅活动方便,也可自由小便,省去换除裤子的麻烦。

婚俗

肚兜在婚礼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时,新娘肚兜内藏满各种宝贝,每一种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内有历书一本,桔饼两个,冰糖一包,小镜一面,洋银一圆,及铜、银各一个。历书是取押煞之意,桔饼则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镜代表光明,铜取同心,洋银即团圆之意。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并与新郎共食桔饼和冰糖。

材质

由於肚兜是妇女每天穿著的内衣,时常需要换洗,除了考虑材质、款式的舒适性,同时必须做得牢固,在织绣工艺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脱落。以目前保存的实物来看,肚兜的布料以丝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颜色大多一致,颜色有白、红、粉红、蓝、浅蓝、浅绿、浅黄、黑等。基本上,肚兜的材质、用色与穿者的年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和地方习俗文化也有著紧密的关联。一如喜事喜用红彩。老人崇尚朴素,故多采用黑色。年轻人或中年妇女挑选各种不同颜色。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蓝为基调,绣花简雅素净;家境富裕者材料多采用贵重的绸缎绢丝,其上更是盤金镶银、描龙绣凤,纹样显得斑斓饱满,华丽无比。

造型

肚兜的造型,各地不同,基本风格近似一个展开的摺扇形(或近似菱形)。其做法是,先决定兜围、斜襟、腰角、口袋的尺寸,以墨笔将设计图样直接绘在布上。裁成的菱形布片长宽约三十公分,下端成圆弧型,将颈围的锐角剪去,再於两个尖端装上一对花扣,以便钩穿金银鍊条,或固定布带子,用以系在颈子上。左右两角则用细布带固定,并系於腰间。肚兜上附有大小口袋,口袋有单层和双层,有些口袋上还有袋盖。肚兜的口袋是给小孩装糖果、玩物、小铜板,大人则放置钥匙、贵重钱财或小物件。

台湾肚兜因地域的不同,在形状与图纹上仍有区别。新竹地区的肚兜,下端稍窄,呈圆弧形;兰阳地区肚兜下端较宽,底部呈平直,左右两侧则缩成带状。桃园、苗栗客家的肚兜造型,则介於上述两者之间,不同的是,其肚兜构图讲究饱满、花纹斑斓多为满绣。

除了上述常用的造型外,在现存的实物标本中,也可见到两种形制特殊的肚兜。其一是在原有的褶扇形(或菱形)布片下方,加上一方形护腹片,此种形式较常见於中部地区及北部客家庄。另有一种所谓的「下兜」,造形似抱肚荷包,可穿於内衫与外衣之间,用於存放金钱,如今天常见的腰包之类。

四、古代男人为什么也带兜兜?

古代的男人是有穿肚兜 肚兜(dù dōu ),古称兜肚,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关于肚兜的名称,历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又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诃子、衵服等别名。 肚兜的艺术以刺绣为主,也有贴补花纹的。由于它包括缝、绣、剪裁、造型及色彩构成,所以肚兜属于民间妇女艺术中的综合表现部分 关于肚兜,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曰: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清稗类钞》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五、古代人带的肚兜有什么作用呢?

肚兜的作用就是,包围着胸部和腹部,具有保温护腑的功能。

成年人肚兜贴身不外露,小孩在热天露在外面显得天真烂漫。

肚兜里外两层,两边附有大小口袋,口袋有单层和双层,有些口袋上还有袋盖。

肚兜的口袋是给小孩装糖果、玩物、小铜板,大人则放置钥匙、贵重钱财或小物件。

关于肚兜,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

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六、肚兜的来历?

关于肚兜,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汉代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曰: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之后

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清稗类钞》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

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