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人都将配偶出轨称作为戴绿帽子?

这样的一个说法其实还是要从最早在春秋时期的时候来说起的,其实在春秋时期的时候如果说有男子想要把自己的妻子或者是女儿卖掉的话,那么就需要在自己的头上扎上一条绿色的毛巾。

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想在想要把自己的妻子或女儿出卖他的妻子和女儿,你也可以去买,所以说在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有了这样一个绿帽子的称呼。其实在中秋时期的时候,由于很多人家境比较的贫困,那么在出现天灾之后,家中没有粮食可以吃。

在这个时候大多数的男性可能都会选择将自己的妻子或者是女儿卖出去给别人做妻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换取一些钱财。而绿帽子这样的一个说法,其实在后来的时候也是不断有着很多的变化的。杨贵妃和寿王之间的故事,大家想必也是非常清楚的,杨贵妃她其实在当时送给寿王的帽子就是一顶绿帽子。

再加上他在当时那样一种状况之中,由于社会的地位并不是非常的高,所以说大家都比较的鄙视他,在古籍之中其实对于这样戴绿帽子的人也是有着较为明确的记载的。那么到了后来元朝的时候,因为一项律法的出台就使得绿帽子彻底成为了大家现在所理解的这样一个定义。因为在律法之中明确地表示,如果说想要违章违纪的话,那么男子一定要在自己的头上戴上绿色毛巾。

二、为什么戴绿色の帽子说明他老婆出轨了呢?有什么传说吗?

“绿帽子”一词的由来

古时候,有一对夫妻,妻子是一位主妇,生得娇艳可人、风韵犹存,平时在家里做点线活。因生得貌美,早就已招徕一些狂蜂浪蝶追求,丈夫是一个生意人,要经常到外地去做生意,两口子的日子过得也富裕,在丈夫外出的日子里,妻子不免寂寞难耐。

终于有一天,妻子忍不住跟街市一个卖布的好上了,在丈夫外出做生意的时候,他们就巫山云雨地在一起厮混。有一次,丈夫回家后三个月都没有外出,那个卖布的就天天在他们家附近打转,一天,丈夫骑着马到城外打猎去了,经过街市,那卖布的见了非常高兴,以为他又要外出做生意,当晚就迫不及待地窜进了妻子的卧室,准备和相好幽会,当晚丈夫回来了,几乎将他逮了个正着,妻子也吓了个半死,那卖布的只好哆嗦在人家的床底一整晚。

这件事后,妻子就向那卖布的要了一块绿色的布料,做了一顶帽子给丈夫,还和那卖布的约定,当你看见我丈夫戴上绿帽子外出的时候,你就可以来了。过了几天,丈夫又要外出做生意了,妻子赶紧拿出那顶绿帽子对丈夫说:“外面的风沙大,戴上就不会弄脏了头发,这颜色让你看起来很俊,以后你每次外出我都为你做一顶,就像我跟在你身边一样,你就不用牵挂我了”,丈夫听了很开心,以为自己真的很俊,于是高高兴兴戴上那顶绿帽子,骑着马得意洋洋的穿过街市,到外地做生意去了,当晚,他妻子就和那卖布的睡在他的床上。以后,那个卖布的看见了那丈夫戴着绿帽子外出时,心里都不禁心花怒放:“哈!你的绿帽子真是很俊,不过今晚该到我俊了”。于是,绿帽子的说法就这样传下来了。

三、现在人说的“绿帽子”是怎么来的,为啥不是别的颜色?

自古以来,我国在统服饰的穿着打扮上有许多要求和忌讳。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服饰禁忌已在文明社交中褪去,但有一条却亘古不变的流传下来,那就是“绿帽子”,男人戴上它,就象征着“老婆跟别人偷情”。

绿帽子的含义,全国人民都清楚得很,各种传神的表情包用得飞起,明星八卦评论区更是融会贯通。但话说回来,大家知道“绿帽子=出轨”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吗?怎么不是红帽子、黄帽子、蓝帽子?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探秘,帽子,为啥不能是绿骰的?

相传在古代有个叫李缘铭的生意人,娶了个妻子娇媚可人,两口子生活也算富裕美满。只是小李子生意繁忙的时候,难免就会四处“出差”,时间一久有人就忍不住要来勾搭这位独守空房的小娘子。终于有一天,妻子就跟街上一个卖布的帅小伙好上了,丈夫在外“出差”的时候,他们就在家里共赴巫山云雨一起厮混。

二人为了充分利用李缘铭出差的空隙,更充分的进行交流,就商量了一个“暗号”。妻子跟卖布小伙要来一批绿布,做了一顶帽子给丈夫,还和那卖布的约定,当你看见我丈夫戴上绿帽子外出的时候,你就可以来了。

以后只要丈夫“出差”,妻子就会温柔的献上她新做的绿帽子,并撒娇说:“帽子可以预防风沙,而且这个颜色让你看起来很英俊,出门带上它,就像将我一直陪在你身边一样”。丈夫听了很是窝心,因此每次“出差”都要戴上一顶绿帽子,骑在马上美滋滋的穿街过市。

而小贩一看到带着绿帽子的李缘铭,心里更是忍不住心花路放,当晚就会跑到小娘子房里来交流情感。直到有一天,二人的奸情被提前回家的小李子撞破,恼羞成怒的小李子当即休妻。但这件事却在邻里间传得沸沸扬扬,从此绿帽子也就成了出轨的象征。

故事虽然很有趣,但其来源无从追究,真实度更是没办法辨别。接下来咱们就从有史可证的资料下手,一起查个究竟。首先我们要弄明白,我国古代服饰颜色早已多种多样,为什么偏偏是绿色成忌讳流传了下来?

古代对绿色的“仇视”由来已久。其实现在很多人,包括中国人,只要不提“绿帽子”,都是很喜欢绿色的。毕竟,绿色象征着生机,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到处都是绿色,想到绿色尽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之意。

但早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绿色却有另一种含义。即使“绿帽子”还没有联系到“出轨”意思的时候,绿色也被视为低俗的颜色。古代男子一般偏好正色,比如“红、黄、蓝、白、黑”,国君的服饰一般也都是用的正色,以周朝喜红、秦朝爱黑、汉朝之后黄又为主打。

而那些用正色混合出来的颜色,比如“黄+篮变绿”,被视为是低贱的颜色,只有底层人才会穿戴这种颜色服侍。《汉书·东方朔传》中颜师古注:绿帻,贱人之服也。纵观各朝各代的官服,我们也能从中看出端倪。前面文章里我们曾讲过,古代的官服是根据颜色分尊卑的。

比如唐宋时期,官服大致分为四个颜色,九品穿青色,七品穿绿色,五品红色,三品紫色。擅自穿了不对应品级的衣服,穿低了是失礼,穿高了是逾矩,马虎不得。

当年白居易贬黜到江西的时候,正好写了一首闻名天下的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此时的白居易,穿的官服正好就是绿色的,也符合他被贬黜后的情况。《知否》中也有类似桥段,小公爷齐衡刚“入职”时穿的还是一身绿色的官服。

但在接到太后命令清查叛党之后穿的就是红色官服了。

由此可见,绿色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了“卑贱”的象征。即便是普通百姓(男子),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也不会去穿戴绿色的服装。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绿色是低贱的代名词,为何历史选中的偏偏是绿帽子呢?不能是绿鞋子?绿荷包?绿裤子?这就要从唐朝的一个县令说起了。唐朝起,头上带点绿被赋予新意义

话说唐朝有一个叫李封的县令,此人心软面善,他手下的人就老是犯错,他又下不了狠手责打。久而久之他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于是出了一套人性化的管理,不打、不骂、不罚款、不停职,却将每一个人治得服服帖忒。

所有犯错的人,都必须在头上系一个绿头巾上下班,犯的错越严重,戴的就越久。联系前面讲到绿色与男子代表低贱的穿搭,带着绿头巾的收下出个门都如芒在背,几回合下来,人人如履薄冰,生怕再获得这“荣誉头衔”,从此改过自新。

不过到这里“头顶带绿”也还只是低贱和惩罚的寓意,真正将“绿帽子”赋予“灵魂含义”的,还是在元朝。元朝统治者看不惯宋代留下的“青楼”文化,就规定"女昌女支"、"乐人"只能穿碧绿青诸色的服装。如此还不够,“女昌女支”的亲属男子如老公、阿爹,也要裹上绿头巾,接受羞辱。让别人一看到带绿头巾的男人,就知道他家里有人做特殊行业。

《元典章》规定:"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儿;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到了明朝这条规定就执行得更严了。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下诏规定:女昌女支家的男子不仅必须头戴绿巾,腰间还要系上红褡膊,足穿带毛猪皮鞋。从头到脚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还规定,不许在街道中间行走,只准在左右两边"靠边走"。

从此“绿帽头巾=老婆外面有人”这个含义,就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有意思的是,“绿帽子”只有在中国才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外国人不仅会带绿帽子,还戴得很开心。爱尔兰还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叫做“绿帽子节”。

就连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圣诞老人帽,起初也是绿色的。所以说,很多时候,所谓的忌讳乃至文化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人类赋予它意义,是历史让它们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四、“绿帽子”一词是怎么来的?

绿帽子,从事贱业的标志色,后演变为专门用来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古代汉民族是重色彩的民族。汉武帝之后,随着儒家礼乐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尚色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服饰的颜色成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手段。唐代官制规定,六品、七品官着绿服,八品、九品官穿青服。白居易被贬为江州郡司马,官列九品,所以,《琵琶行》诗中用“青衫”代称。他的《忆微之》诗云:“折腰俱老绿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于低微的绿衫行列中。元明两代,乐人、妓女必须着绿服、青服、绿头巾以标志所从事的贱业。 《元典章》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裹着青头巾。由此,“青头巾”就与娼妓之男性亲属有了联系。由于青、绿二色比较接近,又同属贱色,人们习惯于说“绿头巾”。由于绿色与娼妓有关,后来,“绿头巾”专用来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并演变成了“绿帽子”。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三46汉公主不讳私夫条:武帝姊馆陶公主寡居,宠董偃十余年。主欲使偃见帝,乃献长门园地,帝喜,过主家。主亲引偃出,偃奏:“馆陶公主庖人偃,昧死拜谒。”帝大欢乐,呼为主人翁。 董偃十三岁入府受训练,大概就叫“童养男”吧。不过董偃有一项特大优点,“温柔爱人”,这种先天性格加上后天培养出来的面首特点,颇得当时一些趋炎附势之辈喜爱,甚至有人为他献计献策。其实武帝早就知道馆陶公主有宠,这时候才说我想看看这里的“主人翁”,公主顺势带出董偃,董偃也知趣,带顶绿帽子,这也是今天“绿帽子”词的由来。 既然被赐予主人翁之号,于是他便在皇上面前以此自称。俨然一家之主般,逗的武帝大乐,宠幸有加。 于是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 后来东方朔向武帝柬举,比董偃为淫首,武帝遂减少与董偃的交往,董偃宠日衰,至年三十而终。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使文字的使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好多俗语,我们平时用它、听它,习以为常,却没注意过它的来历或出处,为什么它会表达这个意思。当然,这件事也许只有无聊的或吃饱了撑的人才会做,但有时候看看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蛮有趣,起码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今天看到一则讲“绿帽子”这个词的来由的短文,觉得挺有趣。之后我还特地做了些考证,也写在后面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瞧瞧。

戴绿帽子的由来

古时候,有一对夫妻。妻子是一位主妇,生得娇艳可人、风韵犹存,平时在家里做点针线活,因生得貌美,早就已招徕一些狂蜂浪蝶追求;丈夫是一个生意人,要经常到外地去做生意。两口子的日子过得也富裕,在丈夫外出的日子里,妻子就不免枕冷襟寒、寂寞难耐。终于有一天,妻子忍不住跟街市一个卖布的好上了,在丈夫外出做生意的时候,他们就巫山云雨地在一起厮混。有一次,丈夫回家后三个月都没有外出,直急得那个卖布的天天在他们家附近打转。一天,丈夫骑着马到城外打猎去了,经过街市,那卖布的见了非常高兴,以为他又要外出做生意,当晚就迫不及待地窜进了妻子的卧室,准备和相好幽会。当晚丈夫回来了,几乎将他逮了个正着,妻子也吓了个半死,那卖布的只好哆嗦在人家的床底一整晚。这件事后,妻子就向那卖布的要了一块绿色的布料,做了一顶帽子给丈夫,还和那卖布的约定,当你看见我丈夫戴上绿帽子外出的时候,你就可以来了。过了几天,丈夫又要外出做生意了,妻子赶紧拿出那顶绿帽子对丈夫说:“外面的风沙大,戴上就不会弄脏头发。而且这颜色让你看起来很俊,以后你每次外出我都为你做一顶,就像我跟在你身边一样,你就不用牵挂我了。”丈夫听了很开心,以为自己真的很俊,于是高高兴兴戴上那顶绿帽子,骑着马得意洋洋穿过街市,到外地做生意去了。当晚,他妻子就和那卖布的睡在他的床上。以后,那个卖布的凡见了那丈夫戴着绿帽子外出时,心里都不禁心花怒放:“哈!你的绿帽子真是很俊,不过今晚该到我俊了”。于是,绿帽子的说法就这样传下来了。

当然上面的说法是笑谈啦。那对奸夫淫妇又不是什么明星大腕,古时候也没有电视互联网,他们的事不会流传那么广的。那么绿帽子这个词究竟怎么来的?据我研究,这还得从中国人对色彩的传统观念说起。

汉民族向来是重色彩的民族。《礼记》里讲:“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后来秦灭周,又尚黑;汉灭秦,武帝“易服色”,改为尚黄。到了魏晋,情况比较复杂,天子和群臣要按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节穿戴五种朝服,其色依次是青、朱、黄、白、黑,真够烦的。隋唐建立后,正式把服饰的颜色作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手段。太宗贞观年间规定:皇帝就穿黄色的龙袍,百官中,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以后各朝代均大体沿袭此法。可见,绿色青色排名最后,在官场上是低贱的代表。当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郡司马,官列九品,所以《琵琶行》诗中用“青衫”代称。他的《忆微之》诗云:“折腰俱老绿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于低微的绿衫行列中。而在民间,这两种颜色也是象征着低贱的行业。比如元明两代,乐人、妓女必须着绿服、青服、绿头巾,而《元典章》更是规定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须裹青头巾。由此,“青头巾”就与娼妓的男性亲属有了联系,后来扩大为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由于青、绿二色比较接近又同属贱色,而现在人们也不带头巾改戴帽子,于是又逐渐演变成了“绿帽子”。

绿帽子的由来大约是从元朝开始的。当时的蒙古是没有娼妓的,化外之人,想要就要,大草原上的男女只要愿意,马上就会天当被子地当床。等到挥军南下进了中原,就很是看不惯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原人开设的妓院了。于是元朝统治者规定妓女着紫衫,在妓院里做工的男人戴绿头巾,以示与正常人的区别。延续至今,就诞生了中国男人最怕的一顶帽子:绿帽子。

中国男人怕这顶帽子怕到了发疯的地步,所谓中国男人最不可忍的两件大事就是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这种惧怕延伸到女人身上,就是生死是小,失节是大,别以为只有中国的女人被贞节牌坊给束缚住了,事实上同时被束缚着的还有中国男人。妻子没了名节,就意味着丈夫有了绿帽子,于是一幕幕刀光剑影就围绕着这顶绿帽子展开了。上至官庭,下至平民百姓,多少人为了这顶绿帽子大打出手,血流成河。”

“绿帽子”起源于古代教坊的管理人员,他们的规定服饰就必须是绿色的头巾。好像朱元璋对这有明确规定。

在郎英所著《七类修稿》中有这样的记述:“……人称人妻有淫者为‘绿头巾’,今乐人,朝制以碧绿之巾裹头……”比郎英稍晚的何孟春在《馀冬序录》中也写道:“教访司伶人制,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

南方朔《笑话反映恐惧》更全面:

「绿头巾」、「绿帽子」、「戴绿帽」,自明清以来,都用以指那个妻子出轨的丈夫。这种称呼不仅散见于小说里,更是庶民用语之一。除此之外,有关「戴绿帽子」的笑话也颇不少。

当代学者鲍威尔(Chris Powell)及林斯泰德(Steve Linstead)在《社会里的幽默-抗拒和控制》论文集里指出过,许多笑话它真实的意义乃是在于反映恐惧,藉以加强和重塑道德的边界,达到社会控制之目的。根据他们的理论,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人社会有关「戴绿帽子」的笑话极多,所反映的即是对妻子红杏出墙的恐惧症。因此,这类笑话遂具有社会警戒与社会控制的作用。

因此,「绿头巾」的称呼应起于明代,明代的乐户乃是一种半妓半伶的低贱职业,规定她们只能戴绿色的头巾,因而「绿头巾」遂成了低贱的娼妓式记号。老婆养汉,当然也就相当于这种戴了「绿头巾」的行业。

不过,将「绿头巾」认为起源于明代,其实并不十分正确。因为,早在元朝的至元五年,就已规定「娼妓穿著紫皂衫子,戴角冠儿。娼妓之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明代的所为显然继承了元制。

不过,若对中国古代的服装、颜色,以及身份阶级的区隔稍加研究,则可发现到元朝的「绿头巾」并非向壁虚构而来。在更早的时代,「巾」和「绿」就一直是低贱者的专利。

以「巾」而论,它虽起源甚早,但直到东汉,它都是平民或贱民们的专属冠饰,由「巾」并发展出类似的冠饰,如汉代的「帻」、唐代的「�头」等。清代翟灏在《通俗编》卷十二里指出,远在春秋时代,「有货妻女求食者,绿巾裹头,以别贵贱」。足见「绿头巾」之早。汉代有了由「巾」变过来的「帻」。唐代颜师古在注解《汉书》(东方朔传)里所提到的「绿帻」时,亦曰:「绿帻,贱人之服也。」

因此,东汉以前,士大夫阶级所戴的乃是「冠」,而「巾」只能用于平民或贱民,当时的「绿头巾」就已是娼妓之家的专属。意大利近代符号学家艾柯(Umberto Eco)曾经对西方的色彩系统做过研究,认为每个时代虽然用同样的颜色字词,但这些字词所指的颜色却不可能一样;意思就是说,古代的绿和近代的绿不可能相同。

这种情况在中国亦然,以前所谓的「绿」指的大概是帛布的自然绿,它可能是一种青青寡寡,被水漂白过,有点营养不足的绿色,难怪它会成为贱民阶级专用的颜色。汉代的奴仆阶级被称为「苍头」,原因即在于他们所戴的「巾」也是这种绿色。这种情况在欧洲亦然。

中古时的蓝色和今天不同,那是一种苔藓式的颜色、修道院的石质墙壁即这种颜色,因而近代遂称为「修道士蓝」。

因此,「绿」在中国古代的颜色评等上,乃是最低级的颜色。在唐代,官吏有袍,品级最低者也是「绿」色。唐代白居易的(怀微之)有诗句曰:「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可以为证。

也正因为「绿头巾」为低贱之装束,唐代李封在当延陵令时,遂「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绿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定日数」。

基于以上之论证,已可看出「绿头巾」长期以来,即一直是贱民隶卒或仆庶者流所使用的装束。正因如此,它到了元朝开始,遂日益成为娼妓之家男子们之装束。将妻有淫行者称为「绿头巾」、「绿帽子」或「戴绿帽子」,乃是这种服色传统一脉相承之后的终极结果。「绿头巾」和「绿帽子」,也因此而从一种服装旳记号语言,升格成日常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