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度解析周亚夫之死:一双筷子为什么能断绝了周亚夫的后路?
《史记》之中记载“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这所描述的是周亚夫在辞职之后,重新得到汉景帝招待设宴的场景,只是这一次摆在周亚夫面前的是一块没有切开的肉,于是“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面对此情此景周亚夫大为不悦,于是就询问四周要筷子,但谁曾想到这也就是周亚夫悲剧的开端。
但是史料之中因为一双筷子就要周亚夫的性命多少有些儿戏,可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而后很多的猜测不断,有人认为周亚夫和汉景帝的矛盾自来有之,筷子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而已。但这也背后还是想得太简单了,周亚夫和汉景帝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并不只是从这一代人开始的。
周亚夫是功臣之后,其父亲是汉朝的开国将军周勃,而且周勃还是铲除诸吕的大功臣,有这样的背景周亚夫成为一个将军不为奇怪。但是汉景帝的父亲汉文帝不这么认为,原因是汉文帝的皇位继承并非是父传子,而是继承了同父异母的哥哥汉惠帝的皇位。
回归铲除诸吕之后的 历史 ,在铲除诸吕之后,周勃和刘章兄弟等人开始讨论皇位的归属问题。在周勃看来刘宏并不是汉惠帝的子嗣,所以不应该继承皇位。但是应该选择谁来继承上发生了分歧,周勃和陈平等人主张的是奉汉高祖的儿子刘恒为帝,在诸多诸侯王当中代王刘恒的名声最好,也是最佳的人选。不管是从品德考量还是血缘关系,刘恒都当之无愧。然而曹参的后代曹窋却认为刘宏已经是皇帝了,没有必要去更改,再说谁能够证明刘宏的身份不是汉惠帝的后代?除此之外诸侯当中的刘章、刘兴居也是参与诛吕的诸侯,他们有意让自己的哥哥刘襄为帝。(三人是刘肥的儿子)
同样汉文帝对入京登基一事也是秉持怀疑态度的,代国的张武就认为刘恒应该观察形势,以生病为理由拒绝入京。而在之后决定入京时,刘恒还做了几手准备,第一是派了自己的舅舅先去长安打探消息,另外则是派自己的属下宋昌前去去探路。而且在刘恒到达渭桥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怪事,那就是周勃进言,想要和刘恒密谋商议。但是刘恒拒绝,并且说如果是公事那么就当面说出来。随后周勃将天子玉玺献上的时候,刘恒也是决绝,选择到达驿馆之中再行商议。
从接到通知到即位,汉文帝无处不是小心,颇有一些步步为营的滋味。而这背后是因为什么呢?
实际上汉文帝对自己来之不易的皇位时刻都保持着警惕,尤其是对周勃可以说是处处警惕。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汉文帝先是将刘姓诸侯重新分封,被剥夺侯爵的也得到了恢复。之后则是对功臣的清扫,作为代表周勃几次历险,先是被迫辞去了右丞相的职位,随后又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去了周勃的职务,派周勃回到了封地当中。
这也难怪汉文帝会对周勃很谨慎,在诸侯们看来汉文帝能当皇帝是依靠运气和功臣的扶持,相当于是摘了桃子。所以汉文帝对功臣集团特别重视,一方面汉文帝在入主未央宫当晚就下令将自己带来的代国大臣封为郎中令,掌控宫廷护卫,随后则是将少帝和三个弟弟诛杀,再实行大赦天下。随后在汉文帝即位三个月之后,便下令册封刘启为太子,相当于是坐稳了皇位。
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再一次暴露了功臣集团关于皇位问题的隐患。当时匈奴进犯,开国功臣灌婴带兵讨伐匈奴,汉文帝为了督军前往太原。而此时之前提到的刘兴居带兵叛乱,汉文帝派人迅速剿灭才得以转危为安。随后汉文帝的弟弟刘长预谋叛变,只不过提前被汉文帝发现,所以先被传召入京,随后便发配蜀郡。也正是在接连的同姓诸侯叛乱后,才使得削藩一事提上日程。
所以到了汉景帝时期这个问题越发严重,汉景帝真实的身份是藩王之后,这难免要出现一个问题,同样作为藩王,都是刘氏之后,皇位为什么属于你?而且汉景帝为了能强调自己的合法继承,汉景帝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下令削藩。虽然过程当中出现了危机,但是在梁王刘武和周亚夫等人平定七国之乱的情况下,整体还是顺利的。
自然排除了外部的威胁之后,剩下的也就是内部功臣的清除。周亚夫是周勃的后代,而且还是拥戴刘恒上位的功臣,所以在刘恒皇位的继承权上有着话语权,说白了就是皇位都是周勃给刘恒的,不然又怎么会有汉景帝的位置。在这个基础上周亚夫又立了大功,解除了汉景帝的藩王威胁,那么汉景帝要怎么对待周亚夫才算是报恩?
事实上汉景帝做出过尝试,想要试探周亚夫的真实态度到底是什么。但周亚夫并没有把握,反而是一度想要强调功臣的作用。首先是在王信(皇后的哥哥)封侯事件上,周亚夫给出了一个汉景帝无法反驳的理由,那就是汉高祖时期说过无功不封侯,不是刘家人不封侯。汉景帝的态度是什么呢?《史记》记载是“景帝默然而止”,采取了无话可说的态度。随后匈奴将军五人投降汉朝,汉景帝下令将他们封侯,谁知道周亚夫再一次反对,说这些人是背叛国家的人,这样的人不值得鼓励。随后汉景帝不听周亚夫的话,周亚夫因此称病辞职。
那么这两件事所突出的周亚夫是在较量自己的话语权,简而言之是居功自傲了。想要看看自己两代人的功劳在汉景帝眼里值什么分量,所以再一次去看筷子事件,为什么汉景帝会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这其实是汉景帝已经看出了周亚夫有挟君之状态。而在这种心有芥蒂的情况下,得知了周亚夫准备兵甲一事后,自然是要求彻查,冠以周亚夫谋反之罪。
曾国藩曾经评价过周亚夫,其内容是的后半句是“厥后将兵,不救梁王之急,不肯候工信,不肯王匈奴六人,皆秉刚气而持正论,无所瞻顾,无所屈挠。”,曾国藩的看法也是周亚夫无所顾忌,才遭遇了杀身之祸。所以功臣之死是不是兔死狗烹难以明确,但怒犯天颜倒是确凿无疑了。
二、历史上周亚夫之死,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对汉景帝来说,首先,他觉得周亚夫影响很大,不知所措,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其次,汉景帝是在为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扫除障碍。如果不考虑继钧,也许令狐冲不会对令狐冲下手,毕竟令狐冲和他的父亲都是有时间的大佬,博州一代是汉朝不可缺少的江山支柱而已,但令狐冲太过疯狂。这让刘启想到了未来,周亚夫都不顾一切,当着自己的面登上皇位后,刘彻更不敢想象,因此,周亚夫不可能不提汉景帝的日程。因此,汉景帝在没有血刃的情况下除去了周亚夫的兵权。第三,周亚夫确实违反了汉朝的刑法。
争吵是需要两个人的。周亚夫在屈辱中死去,不仅是因为汉景帝,还因为周亚夫不知进退。最根本的原因是,刘启为刘彻一百岁后顺利执政扫清了障碍。非常感谢您! 如何评价汉景帝杀害周亚夫的行为?然而,唐宋之后七国之乱,晁错、李世民和吴王刘濞又是怎么死的?汉景帝是一个典型的杀人不眨眼的人。
对周亚夫来说,个人的优秀和他对皇帝忠诚的自信心并不能保证他的安全生活,而是成为他死亡的催化剂。是周亚夫安抚了汉朝的景帝,但当事情结束后,景帝很害怕。认为他的儿子不能控制周亚夫,他可以忠于老主子。不一定忠于小主,任何对自己统治的威胁都要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所有皇帝必须做的,后世的皇帝也是如此,这就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说,英雄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后世的防范比较严格,直到明清两代才设立间谍规则,如打击盗贼。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三、汉朝大将周亚夫是怎么死的?屡立战功的大将为何饿死在了牢狱之中?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安刘氏天下者必(周)勃也。”周勃乃是汉朝初期的名将,剿韩信、败章平、围章邯、击赵贲等等,为汉朝履历辉煌战功,后来周勃还智取吕禄军权,一举将朝中吕氏的势力打压了,还政于刘氏,可以说周勃是个有着卓越智计的大将。他的儿子周亚夫也是完美的继承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也是为大汉立下了不少功劳,然而最终却在牢狱中饿死了,那么这是为何呢?
周亚夫在细柳治军有方,带出了一队精英,竭力抗击匈奴人的入侵。之后七国之乱,也是周亚夫亲自带兵出征,仅仅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顶了七国之乱,挽救了汉室江山。周亚夫也正是凭借着这些赫赫战功而走向了人生巅峰。
周亚夫虽说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大将军,然而他的智计却万万不足自己父亲周勃的万分之一。当他以一位救国大将军的身份从政之后,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被人陷害,打入牢狱,最后落得个绝食饿死,不免令人感到悲叹。
周亚夫这个人性格非常的使然,本质性情都非常的耿直,让他作为军事统帅确实是非常的优秀,治军有方,卓越战功。然而让他去作为朝中的丞相,他依然是带着自己秉持的本性,坚持着自己的原则,经常在公开的场合中与皇帝产生争执,搞得皇帝下不了台。周亚夫的死是注定的悲剧,他缺乏政治智慧,太过于的固执,多次顶撞皇帝,处事不够圆滑,就算是九五之尊又能如何?
司马迁曾经针对周亚夫说个这样一句话:“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这句话的意思说的就是周亚夫治军有方,但是让他转换个角色从政之后,他太过于的高傲自满了,一味的守住自己的节操,但是却忘掉了自己的位置,不知恭顺。
当朝廷丞相仅仅一年里就与皇帝吵了三次架。
其一是强烈反对汉景帝废除太子,他的理由是废太子乃是国家大事,不可以这么草率,必须要慎重。他这么说确实没错。
其二是强烈反对将皇后的兄长封侯,理由是先帝刘邦曾亲自说过:“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皇后兄长对国家没有立下任何功勋,不可封侯。他这么说也确实没错。
其三则是强烈反对册封匈奴降王为侯,其理由是降王封侯会助长歪风邪气,有着不正之风。没错!他还是说的没错。
然而周亚夫的错就错在太缺乏政治智慧了,说话太刚硬,不够圆滑,不懂得迂回,就算是面对皇帝也收敛不起来。所以当有人钻了空子诬陷周亚夫谋逆的时候,汉景帝是不置可否,甚至在暗中授意。
该平定的已经平顶,该打的战争也打完了,还留着你这一条每天狂吠的走狗有何用?所以说啊,做人太钢是不行的,要学会多用脑子。
四、汉景帝因为一双筷子就杀了功臣周亚夫,其原因是什么?
周亚夫并不是因为一双筷子就被汉景帝杀掉,他与汉景帝的关系是一步一步恶化的。周亚夫之死与其自身的性格特点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此人有些恃才傲物,一贯坚持自认为正确的原则,加上他功高盖主,在政局中不懂得暂避锋芒,最终失去了帝王的信任。
“筷子事件”是在周亚夫与汉景帝在对待匈奴降将问题上产生分歧后发生的。此时周亚夫位居丞相,认为奖赏匈奴就是鼓励叛国因此直言上谏,此举惹怒了汉景帝,斥责周亚夫之言迂腐不可信,汉景帝仍然坚持己见。周亚夫谏言碰壁后辞官离去,后汉景帝设宴召回周亚夫,想以此验证周亚夫是否收敛了脾气。席上只摆了一块肉,没有切开也没有带餐具,周亚夫看着肉无法入口,心中愤愤不平,直接向宴席的管事讨要筷子,没想到汉景帝却出言相讥劝他知足。周亚夫看到汉景帝发怒立即起身谢罪离去,景帝感叹“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汉景帝开始疏远周亚夫是在废太子一事上。原太子是栗姬的儿子刘荣,受栗姬和长公主事件的影响,景帝打算改立刘彻,周亚夫极力反对改立太子,认为此举会动摇国本。最后景帝坚持立刘彻,废刘荣。直接导致周亚夫死亡的是他的儿子从官署购买了五百盔甲盾牌用于殉葬一事。盔甲盾牌购买后雇佣了工人搬运,工人吃了辛苦却不给结算工钱。因为当时私自购买军用兵器是违法的,工人们利用这一点将周亚夫儿子二人告发。汉景帝得知后批转官吏查办,但周亚夫拒不承认,景帝一怒之下下令将周亚夫收押入狱,被指控意图谋反,周亚夫极力否认,却被告知活着的时候可能不谋反,死了之后可能谋反。因莫须有的罪名入狱,周亚夫为了自证清白绝食五日而死,结束了一生。
五、周亚夫的死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周亚夫是汉景帝朝的最大功臣,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挽救汉室江山于水火,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名将最终结果却是饿死的。周亚夫从丞相到阶下囚再到饿死这里面又有什么样的故事,从中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后世反思?这一期我们就聊聊条候周亚夫的故事。
周亚夫(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出名事迹便是驻扎细柳营和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这两件自不必详说,细柳营的事迹是周亚夫的成名之事,给他带来的是得到汉文帝的赏识,文帝在临终时托付景帝是说“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这也为后来平定叛乱作为汉军统帅留下基础。周亚夫作为汉军统帅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仅用三个月就平定叛乱,拯救了汉朝江山,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平定叛乱中梁王受到吴楚叛军的猛烈围攻,梁王再三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就是不派兵援救,梁王因此和周亚夫结下梁子。(梁王刘武是窦太后小儿子,景帝弟弟,深得窦太后喜爱)
平定叛乱之后,周亚夫因功升为丞相,深受汉景帝器重。此时的周亚夫可谓是位极人臣,位高权重。在经历过一系列争夺太子之位的事情之后,汉景帝想要废黜太子刘荣。汉景帝为什么要废黜太子,这里面有很多故事,也牵涉了很多人,其中重要的参与人员就有王美人(汉武帝母亲),长公主刘嫖,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汉景帝要废黜太子的决定就是从中多方面的争斗的结果,汉景帝因为对栗姬十分的不满最终导致要废黜太子刘荣。而自古以来继承制就有立嫡立长的原则,这次汉景帝要废了长子自然遭受众多人的反对,特别是以丞相周亚夫为首的反对。史记记载“景帝由此疏之”,周亚夫在这件事情上是违背了汉景帝意愿的,汉景帝于是就开始疏远周亚夫。加上梁王刘武每次进朝都在太后那里说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也对周亚夫非常的不满。
后来窦太后对汉景帝说“皇后兄信可候也”(此时皇后是王美人),汉景帝是不愿意的。说窦太后的侄子在父亲文帝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封侯。窦太后说她的哥哥在世时没有封侯,虽然侄子后来封了侯,但总觉得对不起哥哥,所以劝景帝封王信为侯,景帝只好推脱说要和大臣进行朝议。 周亚夫就极力反对,周亚夫反对的理由是汉高祖定的盟誓,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周亚夫说皇后的哥哥王信没有功不能封侯。汉景帝于是通过周亚夫的出面阻止了这件事。这件事的结果是汉景帝的目的达到了,但史记记载却是“景帝默然而止”。为什么会有这样深思默然的表现?是因为这件事让汉景帝看到了周亚夫难于驾驭的一面,这让汉景帝感到非常的不安,所以默然。
后来匈奴王那里有五个人来投降,汉景帝就想封他们为候以用来分化匈奴人。周亚夫反对说“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候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就是说他们背叛君主投降,现在皇帝封赏他们不就是鼓励臣子不守臣道吗?汉景帝封赏的考虑则是匈奴极少来投降的,通过封赏他们以使得更多的匈奴人来投降,可以分化匈奴人。两个人都没错,不过汉景帝才是那个做决定的人,最终还是封了五个匈奴人为候,周亚夫于是就称病告假。汉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请求还免了周亚夫的丞相之职。
但毕竟周亚夫是有能力又有威望的人,汉景帝就想再给周亚夫一次机会,于是就请周亚夫吃饭。准备了一大块的肉,却又不给他准备吃饭用的餐具,周亚夫非常不满意的对着管事要筷子用具。汉景帝看了笑着说“此不足君所乎”,这难道还不能满足你的吗?周亚夫一听这话马上觉得失礼,于是摘掉帽子请罪走了,看着周亚夫离去的背影汉景帝于是暗暗说了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严重了,这不是可以托付的人啊。这里就可以看出汉景帝的性格,汉景帝是那种只做事不说话的人,就是要你去琢磨的人,周亚夫在汉景帝请吃饭这件事情上就没有领悟出来汉景帝所要表达的意思。
最终导致周亚夫被杀的事件是周亚夫的儿子为周亚夫准备陪葬品,而购置了五百套甲胄。周亚夫生前是作为大将军,统领大军的人,所以就想用甲胄做陪葬品,而这在当时是有违体制的。但他儿子在办这件事的时候又办的不漂亮,工人搬运这个东西很累,周亚夫的儿子居然不给工人工钱,于是工人就把周亚夫告了。说周亚夫的儿子买了五百套兵器要造反,汉景帝一看好了,牵扯到周亚夫,于是让廷尉严办。廷尉的文吏就奉旨去问周亚夫事情的原因,周亚夫是一句不答,一话不说。于是文吏回报汉景帝,汉景帝于是骂了句“吾不用也”。于是下召廷尉抓捕周亚夫入狱,廷尉审问周亚夫为什么要谋反,周亚夫说这是陪葬品怎么能说是谋反呢?廷尉就说你现在不谋反就是到了地下也要谋反吧。周亚夫是何许人啊,怎么能受的了这样的侮辱,于是就在监狱绝食吐血而死。汉景帝朝最大的功臣就这样含冤而死。结局让人唏嘘。
编辑:Merlin
文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