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颂的作者的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二、《黄河颂》的作者,分别是谁?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出发,横渡黄河,前往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在转移的路上,他亲自感受到了黄河的惊涛骇浪、湍流漩涡,瀑布礁石,又亲眼目睹载着他们渡河的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船夫们不仅毫无畏惧,还喊着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此情此情,光未然内心激动不已,1939年,光未然在延安窑洞里,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黄河颂》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

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此诗亦是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歌颂,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更是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三、《黄河颂》的词作者和曲作者分别是谁?

《黄河颂》词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为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先看看《黄河颂》这个题目。冼星海说过:“《黄河颂》是用'颂’的方法写的。”所谓“颂”在中国古代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据《文心雕龙》的解释:“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容告神明谓之颂”,“颂主告神”。可见“颂”这样一种体裁,是以庄严、隆重的形式,颂天子之德和赫赫武威的,是唱给神听的。

但是,在《黄河颂》里,我们看到“颂”的内容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它颂的是古老黄河的雄姿,是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是发扬蹈厉的伟大民族精神。

四、黄河颂作者简介,黄河颂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黄河颂作者:光未然。

2. 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2002年1月28日),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现老河口市)人,中共党员,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3.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

4.并被选为第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5. 在他89年的人生岁月中,经历了颠沛流离、激昂奋进、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他一生笔耕不辍,每天写日记,他开蒙甚早,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外语、中国古典文学,如《诗经》、《楚辞》、古代文论、文字学等,并潜心研究戏剧、音乐,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

6.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屈原》等诗作;在身患多种疾病的晚年,他关心青年作家的创作,并完成了厚重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骈体语译文心雕龙》,之后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实现了他40年的心愿。

7.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8.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

9.2002年光未然在完成了《张光年文集》的编审工作后,于2002年1月28日在北京辞世,享年89岁。

五、《黄河颂》的词作者和曲作者分别是谁

词作者:光未然

曲作者:冼星海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它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

扩展资料:

光未然(1913年—2002年),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生于1913年11月1日,卒于2002年1月28日16时15分。

六、黄河颂的介绍,以及作者

作者: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13年11月1日生。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背景:1938年末作者在延安途中亲历黄河,有感而发,1939年3月31完成此歌。

1931年入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参加秋声剧社任社长,1935年退学到武昌安徽中学任教,这时在报刊上发表文艺论文,组织拓荒剧团,创作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独幕剧,其中《阿银姑娘》序曲歌词《五月的鲜花》歌颂抗日志士,表现民族觉醒,流传甚广,1936年到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抗战爆发后到武汉、鄂北等地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率抗敌演剧团第三队活动在晋西一带,1939年到延安,同年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作品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人民的命运,展现了抗日战争的悲壮画面,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组诗气势磅礴,经洗星海谱曲,在人民当中广为传唱,不久赴重庆开展文化工作,1940年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

皖南事变后赴缅甸主编《新知周刊》,组织华侨青年战时工作队,1942年回昆明,任被门出版社和《民主曾刊》编辑,1944年搜集整理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细的先鸡》,是整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遗产的一项开拓性工作。

抗战胜利后抵北平,编辑《民主周报》北平版,1946年赴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任北方大学艺术学院主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剧本》月刊主编,中国剧协党组书记,中国作写书记处书记,《文艺报》主编,1979年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一度兼任《人民文学》主编,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笔会副主席,同时写作诗歌和文艺评论,辑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光未然歌诗选》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