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头和尾分别在哪个城市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跨越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

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产包含有八达岭长城、山海关、嘉峪关3个区域。

扩展资料:

长城的构筑,以“因地形,据险制塞”为基本法则。“因地形”,即指根据地形条件而构筑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据险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险御敌。此原则有利于防守,也可以节省建筑材料。

万里长城从来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由大量建筑组成的严密体系。统而言之,越到后期,长城体系就越完善、越严密,整体防御能力不断增强。

长城体系主要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燧三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其他附属设施。城墙与楼台又可以分为城门、城楼和城墙三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长城的头和尾各在哪里

长城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都残缺不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说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明长城没有所谓的头尾,它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等地。

长城的头和尾在哪里

长城东起辽宁丹东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长城穿越的城市主要有:丹东、绥中、秦皇岛、滦平、迁西、天津、承德、北京延庆、北京怀柔、张家口、榆林、大同、代县、嘉峪关等。

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说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

扩展资料

长城十三大关口

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是明朝朱元璋所建,历来都是一处重要的军事重镇。

第二关:黄崖关

黄崖关位于蓟县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上,北齐时建,明代重修。黄崖关亦称小雁门关,海拔高度300米,关城东西两侧崖壁如削,山势陡峭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著名的雄关险隘。由于山崖在夕阳西照时,反射出万道金光,故名黄崖关。

第三关:居庸关

居庸关位于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居庸关形势险要,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实天下之险。

第四关:紫荆关

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

第五关:倒马关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

第六关:平型关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

第七关: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

第八关: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第九关:娘子关

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故得今名。

第十关:杀虎口关

杀虎口关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是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也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明时称“杀胡口”。

第十一关: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咽喉。

第十二关:阳关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

第十三关: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城

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在哪?

长城的西起起点是甘肃省岷县,终点是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起点是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终点是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始皇长城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

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扩展资料

长城的文化意义:

在汉代开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和隋代重开丝绸之路的进程中,长城绝非阻断与其他民族、国家交往的障碍;相反,正是“旷哉绝域,往往亭障”,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使1世纪以来中国的西北边疆成为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等多元文化与中华文明交汇的前沿。

对于古代高明的政治家来说,长城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他们运用这道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会聚线,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大大缩短了边疆与内地的距离和农牧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这条播撒先进文明的文化带,有效地促进民族融合、边疆开发和国家统一富强。

历史上匈奴、乌桓、鲜卑、突厥、柔然、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沿着长城带与汉族汇聚交融,源源不断注入草原文化新鲜活力。万里长城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标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曹大为:长城的历史定位与文化意义

万里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 ?

万里长城最东端的起点是虎山长城,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

秦始皇长城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

简介: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万里长城

长城的资料 长城的头尾在哪里

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此次长城的调查和认定,不仅认定了2009年测定的明长城长度,还开展了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的资源调查。

扩展资料

长城景点:

1、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

2、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嘉峪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海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