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烹饪调味的基本原则

所谓调味,简言之,就是调和滋味,作用于人的味觉所谓味觉,是某种呈味物质刺激人的味觉细胞所引起的特殊感觉。具体地说:调味就是用各种调味品和调味手段,在原料加热前或加热过程中、加热过程后影响原料、使食品具有多样口味和风味特色的一种方法。调味在食品加工技术中处于关键的地位,是决定食品风味质量最主要的因素。

基础调味品

由于咸味、甜味、酸味是各种滋味中的主要的或基本的滋味,而除去腥膻异味、增添鲜香美味是调味的基本要求,因此,具有这些滋味或作用的调味品,如盐、酱油、糖、酒、醋、油、葱、姜等成为最常用的、绝大多数食品都少不了的调味品。这些调味品对于原料的影响和对于食品质量的影响非常大。

1、油

油的燃点很高,可达300多℃,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油温经常保持在120 - 250℃之间。因而可使原料在短时间内烹熟,从而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油很特殊,就是兼具调味和传热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使用最普遍的调味品;另一方面,它又常常用作加热原料的介质。而且,即使在用作加热原料的介质时,油还是兼具传热和调味的作用。例如在炸和滑油这两种烹制方法中,油既起到原料成熟的传热作用,又起到使原料增加香滑酥脆等口味的调味作用;并且实际上这两种作用是同时发生、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

二、烹饪原料选择的有哪些基本原则

绝大多数的烹饪原料来源于植物界或动物界、少数来源于非生物界和经发酵形成的,那么对于这么多的原料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烹饪原料选择的基本原则,希望能帮到你。

烹饪原料选择的基本原则

1.量的搭配

突出主料 配制多种主辅原料的菜肴时,应使主料在数量上占主体地位。例如“炒肉丝蒜苗”、“炒肉丝韭菜”等应时当令的菜肴,主要是吃蒜苗和韭菜的鲜味,因此配制时就应使蒜苗和韭菜占主导地位,如果时令已过,此菜就应以肉丝为主。

平分秋色 配制无主、辅原料之分的菜肴时,各种原料在数量上应基本相当,互相衬托。例如“熘三样”、“爆双脆”、“烩什锦”等,即属这类。

2.质的搭配

同质相配 即菜肴的主辅料应软软相配(如“鲜蘑豆腐”),脆脆相配(如“油爆双脆”),韧韧相配(如“海带牛肉丝”),嫩嫩相配(如“芙蓉鸡片”)等等,这样搭配,能使菜肴生熟一致,吃口一致;也就是说,符合烹调要求,各具自己的特色。

荤素搭配 动物性原料配以植物性原料,如“芹菜肉丝”、“豆腐烧鱼”、“滑馏里脊”配以适当的瓜片和玉兰片等。这种荤素搭配是中国菜的传统作法,无论从营养学还是食品学看,都有其科学道理。

贵多贱少 系指高档菜而言。用贵物宜多,用贱物宜少,例如:“白扒猴头蘑”、“三丝鱼翅”等,可保持菜肴的高档性。

3.味的搭配

浓淡相配 以配料味之清淡衬托主料味之浓厚,例如:三圆扒鸭(三圆即胡萝卜、青笋、土豆)等。

淡淡相配 此类菜以清淡取胜,例如:“烧双冬(冬菇、冬笋)”、“鲜蘑烧豆腐”等。

异香相配 主料、辅料各具不同特殊香味,使鱼、肉的醇香与某些菜蔬的异样清香融和,便觉别有风味,例如:“芹黄炒鱼丝”、“芜爆里脊”、“青蒜炒肉片”等。

一味独用 有些烹饪原料不宜多用杂料,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如:鳗、鳖、蟹,鲥鱼等。此外,如:北京烤鸭、广州烤乳猪等,都是一味独用的菜例。

4.色的搭配

菜肴主辅料的色彩搭配要求协调、美观、大方,有层次感。色彩搭配的一般原则是配料衬托主料。具体配色的方法有:

顺色菜 组成菜肴的主料与辅料色泽基本一致。此类多为白色,所用调料,也是盐、味精和浅色的料酒、白酱油等。这类保持原料本色的菜肴,色泽嫩白,给人以清爽之感,食之亦利口。鱼翅、鱼骨、鱼肚等都适宜配顺色菜。

异色菜 这种将不同颜色的主料辅料搭配一起的菜肴极为普遍。为了突出主料,使菜品色泽层次分明,应使主料与配料的颜色差异明显些,例如:以绿的青笋、黑的木耳配红的肉片炒;用碧色豌豆与玉色虾仁同烹等,色泽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5.形的搭配

这里所说的“形”,是指经刀工处理后的菜肴主、辅原料之形状,其搭配方法有两种。

同形配 主辅料的形态、大小等规格保持一致,如:“炒三丁”、“土豆烧牛肉”、“黄瓜炒肉片”等,分别是丁配丁、块配块、片配片。这样可使菜看产生一种整齐的美感。

异形配 主、辅原料的形状不同、大小不一,如“荔枝鱿鱼卷”主料鱿鱼呈简状蓑衣形,配料荔枝则为圆或半圆形。这类菜在形态上别具一种参差错落美。

原料的保存方法

不论是做烧烤,麻辣烫还或是瓦罐煨汤行业,都离不开和各种原料打交道。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下原料的保存方法。

一.低温保藏法:是保管烹饪原料最普通、最常见的方法。因为,低温可以 有效的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还能延缓或停止原料内部组织的 生化过程。

二.高温保藏法:因为微生物对高温的耐受力较弱,当温度超过80度时微生物的生理机能即减弱并逐步死亡,这样防止了微生物对原料的影响。

三.脱水保藏法:是通过一定的干燥方法,使原料降低含水量,从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达到保藏原料目的的一种方法。

四.密封包藏法:是将原料严密封闭在一定的容器内,使其和日光、空气隔绝,以防止原料被污染和氧化的方法。

五.腌渍和烟熏保藏法:一方面是加工制作食品的方法,可增加各种食品的风味特色;另一方面又能起到较长时间保藏的目的。

三、中国烹饪作业的三要素包括哪些?

1、食用原料。

人工培育原料,如制作荤菜zhi的肉、奶、禽、蛋、鱼鲜:制作索菜的谷物、蔬菜、瓜果;野生天然原料,如陆生的飞禽走兽和菌藻蒿笋,水生的海鲜、江鲜、湖鲜及塘鲜。

2、调味原料。

天然调味品,如盐等矿物质和桂皮等花卉草木;人工调味品, 包括酿造调料、榨制调料、晒制调料、蒸馏调料和合成调料。

3、食品添加剂。

如膨松剂、增稠剂、着色剂、调香剂、乳化剂、防腐剂之类。

一道美味佳肴,必然色香味意形养俱佳,不但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扩展资料:

凡是食物原料都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利于人体吸收。

烹调能促进食物原料中营养成分的分解,如:淀粉遇热可发生糊化,有利于淀粉的分解;蛋白质遇热,可变性凝固,变性后的蛋白质易于分解成氨基酸利于人体吸收;脂肪加热可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等。烹调不仅能减轻人体消化的负担,而且能提高食物的消化率。

烹调可以使原料色泽更加美观,如叶菜类加热后会变得更加碧绿;鱼片会更加洁白;虾会呈鲜红色彩等。如配上各种调、配料,色彩更艳。还有些原料,如鱿鱼、腰子等经花刀后,通过烹制可成为各种美丽的形状,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烹饪

四、烹饪原料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烹饪原料必须具备的三要素:营养价值;良好的口感和口味;食用安全性。

烹饪作为膳食的艺术,是一种复杂而有规律地将食材转化为食物的加工过程。是对食材加工处理,使食物更可口、更好看、更好闻的处理方式与方法。

一道美味佳肴,必然色香味意形养俱佳,不但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扩展资料:

中国烹饪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这里主要通过肴馔本身的色、形、香、味、滋与筵席组合来窥其一斑,味觉艺术与筵席艺术归结为味的艺术。

中国烹饪既讲究生理味觉的美,也注重心理味觉(即味外之味)的美,从而使人们在烹调师调制的饮食之中得到物质与精神交融的满足。这便是中国烹饪艺术精髓之所在。

中国烹饪艺术虽然受到烹饪原料、烹饪技术、食品实用功能等因素的制约,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但它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较,却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即融绘画、雕塑、装饰、园林等艺术形式于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烹饪

五、中国烹饪三要述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烹饪的传统技术规范是指中国菜点的制作标准及程式,它体现在选料与组配、刀工与造型、施水与调味、加热与烹制四个方面。其要求是:选择鲜活的物料,提供合理的营养,运用熟练的刀工,确定相应的技法,把握最佳的火候,注意味感的协调。它们各自都有量的规定,质的检测,度的制约,带有技术规范性。 本文主要讲述选料与组配(配菜)。因此,选用中国人爱吃的丰富烹调原料,采用中国人适用的特殊餐饮器皿,遵循中国人的“食医同源”理论,依据中国人的饮食审美标准,制作中国人喜欢的民族风味食品,组成中国人独创的筵宴礼仪格局,符合中国社会的文明生活情趣,便是中国烹饪传统技术规范的目的所在。 选料与组配 1、烹调原料的要求饮食是维持人类生命的第一要素。制作饮食离不开原料,烹调原料包括符合营养卫生要求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某些天然矿物质与化学合成品。烹饪原料按功用区分,基本上是三个大类:(1)食用原料。一是人工培育原料,如制作荤菜的肉、奶、禽、蛋、鱼鲜:制作索菜的谷物、蔬菜、瓜果。二是野生天然原料,如陆生的飞禽走兽和菌藻蒿笋,水生的海鲜、江鲜、湖鲜及塘鲜。(2)调味原料。一是天然调味品,如盐等矿物质和桂皮等花卉草木。二是人工调味品, 包括酿造调料、榨制调料、晒制调料、蒸馏调料和合成调料。(3)食品添加剂。如膨松剂、增稠剂、着色剂、调香剂、乳化剂、防腐剂之类。上述原料都要求无毒无害,含有一定营养成分,生食或熟制后可以满足食欲,维持生命机能。 2.烹调原料的筛选烹饪用料,还须选择。选料有双重任务:一是依照菜品需要挑选合适的主料、辅料、调料及配料,定类定种;二是从已定的用料种类中再选质地优异者,定性定质。相对而言,定类定种对菜品虽有影响,但不很大。因为没有这种原料,可用相近原料替代,届时更换一下菜名即可。而定性定质对菜品优劣关系甚大。因为同一种原料,由于生长地区、栽培品种、种植方法和收获季节不同,品质便有差异。它反映在菜中,质量常有天壤之别。所以,名师历来把选料严谨、鉴别准确、力争鲜活、处理及时和看料做菜、扬长避短、专料专用、综合利用,作为行厨的准则。选料多从以下方面入手:(1)感官检验。即通过原料品种和产地看其固有品质;通过培育时间和上市季节看其纯净度与成熟度;通过存放时间看其新鲜度;通过运输、保管和储藏诸因素看其是否清洁卫生。(2)理化检验。即通过仪表、机械或化学药剂测量原料的密度、浓度和纯度,并分析各种营养素的含量。(3)微生物检验。即用显微镜测定原料中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判定其对人体有无危害。(4)生理学检验。即通过动物(如白鼠、狗)实验判定原料的消化率、发热量以及维生素种类与含量,进而推断人类食用是否适宜。 3、烹调原料的初加工烹调原料经过筛选,便进入初加工阶段。所谓初加工,系指解冻、去杂、洗涤、涨发、分档、出骨等工艺流程,通常分为动物原料初加工、植物原料初加工、分档取料、干货涨发几方面。目的是取出净料,为精细加工做好准备。烹调原料初加工,目的是进一步精选原料。对于鲜活原料而言,它是“去伪存真”:对于干货原料而言,它是“返璞归真”。这两个“真”(即可食净料),才是原料的精华,烹饪中真正的“作业对象”。烹调原料初加工有其技术要领,如屠宰、褪毛、去鳞、剥皮、开瞠与翻洗,对不同动物有不同的要求。又如干货涨发,有水发、油发、盐发、烤发与砂发种种,也要“相物而施”,掌握好“度”。再如分档取料,对畜肉、禽肉、大鱼、火腿的分割要求也不一样,要依据技术规范处理。 4、烹调原料的组配原料经过初加工和刀工处理成形后,要按照菜品档次及制作要求进行基本调味或挂糊上浆,并且要有计划按比例地组合,装盘准备烹制。这一整套程序,习称“配菜”或“组配”。组配分为生配和熟配。前者用于制作热菜,是刀工与烹调之间的承接环节;后者用于制作凉菜,是刀工与烹调之后的收束环节。二者顺序和作用尽管不同,但都能使菜品定量、定质、定级和初步定形。原料怎样组配,就得怎样制作,确定配什么,做什么,配多少,做多少。所以,配菜就是确定各类原料的组合比例,完成菜品的设计过程。由于中国烹饪民族文化的特质之一是养、助、益、充,故而中菜常选用多种原料合制一道菜。依据各种原料在菜品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厨师常常将其区分为主料、辅料、调料和配料,好像中药方中的“君、臣、佐、使”一样。主料,指烹制某道菜的主要用料。其用量较多,档次偏高,菜名一般由它而定。辅料,指辅助原料。其用量较少,但质量应与主料相称,或以其之长补主料之短,或映衬、烘托主料。调料,指调味品,也有主次之分和多寡之别,要求醇正与香鲜,份量和品种恰到好处。配料,指制菜需用的有关物料(如粉蒸肉中的荷叶,竹香青鱼中的竹筒),一般不直接食用,但有特殊作用。主、辅、调、配四料是一主三从的关系,它们之间应当是多层次性和多变异性的最佳组合。在具体组配时,要处理好许多关系。如主副食的配伍、主辅料的配伍、口味的配伍、品状的配伍、质感的配伍、色泽的配伍和营养的配伍,还要考虑地域、气候、年龄、性别、体质、职业、民族、宗教等方面的不同要求。配菜师必须精通叠、穿、镶、扣、卷、扎、包等成形技巧,为掌勺师提供方便,扮演好“二传手”的角色。总之,组配的原则是“四定一变”(定数量质量、定形态色泽、定营养功效、定成本售价、变花色品种〕。它通常由熟悉原料性能、懂得操作要领、了解菜品风味、懂得成本核算、善于经营管理、审美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强的案头厨师充当,能临场应变、统筹顾者更佳。

六、中国烹饪的技术

中国烹饪内涵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特点是广采博取,刀工细腻,讲究火候,善于调味.它常用的烹饪原料约3000种,应用的调味品近500种,各种调味料的味与配料的味复。

中国的烹饪艺术是在烹饪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具有实用目的与审美价值紧密相联的特点。如陶制炊器的器形从实用需要设计出发。

本意为放置平稳,受热均匀,但却给人以对称、均衡美的感受。陶器、铜器、铁器的不断演进,不仅是对工艺、性能方面的改进,还包含着追求形式美的意图。

扩展资料:

中国菜的特点是色、香、味、形俱佳,菜肴品种繁多、风味独特,驰名世界,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归纳起来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讲究选料。选料除要求质地新鲜外,还要按菜品的烹调要求,选用合适的品种、部位,做到选料精细,用料合理。

第二注意剪裁搭配。中国菜的颜色和形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切割和搭配。中国菜很讲究刀叉。刀法既要符合菜肴的烹调要求,又要便于烹调,口感好,造型美观。除了营养、质地和合理搭配外,还要色彩鲜艳,相互衬托。

第三注意加热。中国菜是软、嫩、脆、烂、香、味俱全,因为对热度的准确把握。同时,适宜的温度也关系到维持原料的营养成分。

第四注意调味。除了材料和烹饪方法的不同,中国菜也来自调料的变化。

第五注意使用电器。中国菜的陈设起到了烘托和增色的作用,特别是宴会用的菜和摆设菜,既要实用,又要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