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郭贵妃为朱元璋生了三个皇子,最后还是殉葬了吗?

是的,但是原因是什么一直无法证实在明朝的时候一直都有一种习俗,那就是君主死了以后他的妻子和妾室都要为他陪葬,除非是得到特赦的,或者像皇后之类的职位才不用,特赦的就是像朱元璋的妃子张妃一样,因为自己的女儿受宠,所以免除殉葬,还有就是因为儿子登上了皇位,所以不舍得让自己的母亲去殉葬,从而免去了母亲殉葬的。

但是这里的郭贵妃确实是被拉去殉葬了,郭贵妃并不是朱元璋的贵妃,他是明仁宗的贵妃,当时明仁宗有两位贵妃,一位是郭贵妃,一位是张太后。就是后面宣宗的母亲,两个人在后宫里明争暗斗,最终张太后成为了皇后。

因为仁宗去世,张太后就下令,让郭贵妃去殉葬。也有人提出说,为什么年纪轻轻的人明仁宗早早的死去,而生了三个孩子的郭贵妃还被殉葬?有一些人说是因为明仁宗误喝了郭贵妃端给张太后的毒酒,所以才会去世,而郭贵妃因为这件事才会殉葬。但是这个只是野史中的记载,因为不知道是否真实,所以看看就可以了。我估计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郭贵妃和张皇后两个人关系不好,而张皇后最后成为了太后,那当然会把眼中钉肉中刺除去,所以把郭惠妃拉去殉葬,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了。其实现在我们都没有证据说明这件事,为什么郭贵妃生了三个儿子,还被拉去殉葬。

因为这件事一直无法得到证实,所以这件事也成为了我们历史遗留问题中的未解之谜,现在仅存的史料是无法弄清楚这件事的。

二、明仁宗朱高炽的皇贵妃郭端肃到底死于什么时候,为什么历史对她的死有争议?

1425年明仁宗去世,郭氏殉葬。谥号“恭肃”。明初制度,皇帝去世以活人殉葬,此次共殉葬5人, 郭贵妃是第一个被殉葬的。

一、恭肃贵妃郭氏简介。

恭肃贵妃郭氏(14世纪?-1425年),中国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仁宗的宠妃,明朝开国功臣之一郭英的孙女。郭氏是明仁宗在太子府的妾,生有三子。1409年生第八子朱瞻垲、1411年生第九子朱瞻垍、1417年生第十子朱瞻埏。明仁宗在1424年即位,封她为贵妃,死后陪葬在明仁宗的献陵。

二、殉葬疑云

郭贵妃家世显赫,祖父是开国功臣郭英。而且十分受宠,在仁宗后宫地位仅次于张皇后,又生下三个儿子,都封亲王(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照例不当殉。家世与她相近的张敬妃无子都以勋旧之女特恩免殉,何况是有三个儿子的郭贵妃?相关史书对详细原因也未交代清楚。《万历野获编》质疑是“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真实原因认为可能郭妃在仁宗生前得宠,张皇后嫉恨,不能容忍郭贵妃,在仁宗死后,身为皇太后的张氏逼郭妃殉丧也有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是祝枝山所著《野记》,说张皇后生日的时候,郭妃邀请张皇后到她的宫殿来给皇后祝寿,仁宗也陪同一起来的,郭妃给皇后敬酒,张皇后接过来并没有喝。仁宗不高兴的说:“你难道怀疑这就有毒吗?,于是拿过就杯一饮而尽,郭妃大惊失色,但已来不及了,不久之后,仁宗去世,郭妃也自尽而死。如果按祝枝山的《野记》这就妥妥的宫斗害人不成,反倒连累别人,又害了自己的剧情。

张皇后生日,郭妃邀请张皇后至其宫殿中祝寿,仁宗亦陪同前往,郭妃以酒进皇后,张皇后受之不饮。仁宗不悦曰:“尔又为疑乎?”遽取饮之,郭妃大惊失色,但已来不及了,不久仁宗去世,郭妃自尽而死——祝枝山 《野记》

三、诚孝昭皇后张氏

诚孝昭皇后张氏(?-1442年11月20日),名不详,河南永城人,明朝初年政治人物。指挥使张麒之女,明仁宗朱高炽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镇之祖母。

张氏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封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进封皇太子妃。明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明宣宗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由于英宗年幼,张太后便成为实际上的摄政,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她信用阁臣“三杨”及礼部尚书胡濙、英国公张辅等五大臣辅政,使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被称为“女中人杰”。

三、郭贵妃最后殉葬了吗

《尚食》朱高炽的爱妃郭贵妃,前边一直搞事和王后对着干,之后才意识到惹恼王后非常惨会被逼陪葬,随后要想毒死王后,却一不小心谋害皇上,最终还是殉葬了。

殉葬是以商朝起,就会有的一种残酷规章制度。有效美女尸体陪葬的,便是立即将人埋人,也是有被杀或者自尽后陪葬的。直到明英宗阶段,才官方宣布废止殉葬制度。明末清初又逐渐盛行,到雍正年间,才完全停止。

在历史上的郭贵妃出生十分高雅,她是明代开国元勋郭英的小孙女,才德兼备,深得宋仁宗钟爱,更加宋仁宗生下三个儿子,宫里影响力仅次张皇后,因此她是有资质和张皇后开展宫界去角逐王后位置的。

依照明代的殉葬制度,两儿后嗣的嫔妃是无须陪葬的,而郭氏本不应该发生在这一份名册上。

可谁叫她执迷不悔,轻信孟紫沄得话,投毒暗害王后,结果偏要撞在了皇上心疾发病的时间,被张皇后扣上一个弑君的罪行,让一个犯法的人陪葬,朝堂前当然没有人敢为此争辩。

四、明仁宗的郭贵妃有子嗣,为何还是殉葬了

明仁宗的郭贵妃殉葬确实不合常理,无论是生有三子,还是勋贵之女,都可以免殉。官方给的说法是郭贵妃自愿殉葬。明朝写《万历野获编》的沈德符对此也是十分怀疑,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

明仁宗共有五位妃子殉葬,而郭贵妃无疑是这五人中最特殊的,因为她是唯一有子嗣的。只要有孩子,不管男女,都可以不殉葬,妃子赵氏只生有一女,便没有殉葬,何况郭贵妃生有三子。和敬妃张氏相比,郭贵妃就更冤了,张氏没有子嗣,但她是张玉的孙女,张玉是靖难功臣,勋贵之女可以免殉,可郭贵妃的祖父郭英也是追随朱元璋的功臣,即使没有子嗣,也可以免殉。

可结果就是,两条免殉条件全占了的郭贵妃殉葬了。更为巧合的是,郭贵妃的长子滕王朱瞻垲很快也去世了,明仁宗是洪熙元年五月驾崩的,滕王朱瞻垲是六月去世的。郭贵妃的另外两个儿子活到了正统年间。后世也只能推测是因为郭贵妃得宠,得罪了张皇后,才令其殉葬。但若只是争宠,为何郭贵妃长子也随即去世?以张皇后的能力与性格,绝不是不能容忍一个妃子得宠的人,最大的可能就是郭贵妃有夺嫡之心,若她能成为皇后,她的儿子便也有了继承皇位的机会,大明的规矩就是嫡子优先。

明仁宗共有十子,第八,九,十,三子都是郭贵妃所生,可见郭贵妃是明仁宗后期最宠爱的妃子,且从位分上来看,郭贵妃的地位仅次于张皇后。郭氏又是勋贵之女,产生夺嫡之心也正常。若仅仅是郭氏殉葬,倒也可能是张皇后单纯地不喜欢她,可其长子随即去世便过于蹊跷。三子之中,只记载老十从小就身体不好,即使是这样,老十还活到了二十二岁。而郭氏长子也就是仁宗第八子,十六岁便去世了。

宣宗赏赐兄弟们,唯独赏赐老九梁王十万贯,其他王爷都是五万贯,这其中还包括宣宗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也没有特别照顾。而老十因为从小就体弱多病,所以“宣宗抚爱之”。宣德二年,宣宗让郭贵妃的弟弟郭玹署宗人府事。从记载来看,宣宗和老九,老十关系都不错,或者说,对于老九的额外赏赐和对郭贵妃弟弟的照顾更像是一种补偿与安抚。

郭贵妃殉葬不合理,具体原因是什么,也只能是猜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