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迺莹怎么读
张乃莹:zhāng nǎi yíng
拓展资料
乃:nǎi
1、同“乃”指“你”。
2、于是;才。
3、姓。
词语:
1、况乃( kuàng nǎi):.亦作“况乃”。何况;况且;而且。
2、乃在 ( nǎi zài):犹乃才。仅仅。在,通“才”。《汉书·贾谊传》:“长沙 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
3、无乃([ wú nǎi):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不以为然的意思,跟“岂不是”相近,但语气比较和缓:~不可乎?
4、乃今 (nǎi jīn):而今,如今。《汉书·邹阳传》:“臣闻 比干 剖心,子胥 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
5、乃公 (nǎi gōng):对人自称的傲慢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高帝 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汉书·张良传》:“汉王 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乃公事!’令趣销印。”
康熙字典
【考证·酉集下】
〔《贾谊·治安策》太子乃生。〕 谨照原书贾谊治安策改前汉贾谊传。
二、萧红的原名是什么?
萧红的原名是张秀环。
萧红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萧红的文体特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三、萧红原名叫什么怎么念
萧红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四、萧红原名叫什么?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未婚夫叫汪恩甲。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
萧红不服,到法庭状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声,表示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萧红败诉。不过,萧红后来还是原谅了汪恩甲。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
但是,当萧红临产期近,汪恩甲却突然失踪,令萧红独自被困在旅馆。对于汪恩甲的失踪,一种说法认为他没有足够的钱交房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遭遇了意外。
萧红纪念馆
萧红故居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呼兰镇建设街文化路29号,毗邻萧红故居。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6月11日(萧红诞辰75周年),于2011年6月6号(萧红诞辰100周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地上地下两层展区面积为1600平方米。
展览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纪念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短暂而传奇的人生经历
五、萧红原名叫什么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乃莹)。 [2-3]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扩展资料: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