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大谢和小谢指的是谁
大谢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小谢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错了。宋代是指宋朝,宋分北宋,南宋。
大谢谢枋得(1226-1289)南宋诗人。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入侵,朝政腐败,廊庙蠹朽。枋得每与人谈论时事,便慷慨激昂,以忠义自许。尽管谢枋得有安邦济民之志,但却报国无门,夙愿难酬。宝佑四年(1256年)他与文天祥、陆秀夫同榜考中进士,因在对策时抨击了祸国殃民的宰相董槐、宦官董宋臣,被录在乙科,只授了个管理户籍、赋税的抚州司户参军。他一怒之下,挂冠而去。次年再试,得中兼经科,授建宁府(今福建建瓯)教授。还未到任,便逢蒙古兵南侵,他殚精竭虑,协助大将赵葵守御饶(今江西波阳)、信(今江西上饶)、抚(今江西抚州)三州。蒙古兵久攻不下,只好解围而去。枋得运筹擘画,保全城池,本应受到旌赏,然而宰相贾似道却诬告他挪用军费,枋得沉冤莫白,只得倾尽家产还债。景定五年(1264年),枋得主持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漕闱考试,出的题目是“权奸误国,赵氏必亡”,权奸指的便是窃弄国柄的贾似道。贾似道恼羞成怒,给他安了个讪谤罪,贬谪兴国军(今湖北阳新),直至咸淳三年(1267年)才遇赦放归。贾似道见他嵚崎磊落,是个奇男子,便派人笼络他,而枋得不屑一顾,宁愿老死户牖之下,也不肯摧眉折腰,随波逐流。
德佑元年(1275年),权奸贾似道被贬谪出朝,蛰居多年的谢枋得才被起用为江东提刑兼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其时烽烟蔽日,鼙鼓震空,元军沿江东下,如入无人之境,宋将望风迎降,枋得却以一支孤旅,矢志抗元,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惜的是他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他率领的那些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抵挡不住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进攻,因此一败于安仁(今属湖南),再败于信州。翌年春天,临安陷落,恭帝被俘,益王赵昰逃往福州,南宋覆亡。山河破碎,疮痍满目,枋得无处栖身,只得隐姓埋名,进入建宁唐石山中,以卖卜为生。他每日身披麻衣,足穿白鞋,东向大哭,吊祭宋朝天子,山坳农夫称他为狂人。后来人们知道他是抗元志士,便延请至家教子弟读书。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天下底定,元朝大赦,枋得定居福建,打算终老林泉,与烟波钓徒为伍,终其余生。
元朝统治者为笼络汉族士大夫,世祖忽必烈命程钜夫到江南访求人才,程钜夫荐宋朝遗士30人,枋得也名列其中。但他无意仕元,自然不肯接受荐举,给程钜夫写信说:“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上程雪楼御史书》)不久,福建行省丞相忙兀台又奉旨相召,枋得婉拒说:“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宋史·谢枋得传》)忙兀台见他不肯屈节,一笑置之,不再相强。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江西行省丞相管如德再次奉旨赴江南搜求人才,降元的宋朝丞相留梦炎荐举谢枋得才堪重任,枋得写信讽刺他说:“若贪恋官爵,昧于一行,纵皇帝仁恕,天涵地容,哀怜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见皇帝乎?”(《上丞相留忠斋书》)拒不赴召。次年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又一次荐举他,枋得表示:“宋室逋臣,只欠一死……惟愿速死,与周夷齐、汉龚胜同垂青史,可以愧天下万世为臣不忠者。”(《与参政魏容斋书》)魏天佑仍然不肯放过他,强迫他北上大都。枋得自知不免,临行之日,他以诗明志:“云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表示此番北上是要扶植纲常,效法东汉末拒绝王莽征辟,绝食而死的龚胜和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些素不相识的宋朝遗民纷纷写诗勖勉,鼓励他坚持气节:“俯仰元无愧今古,英雄何必尽公卿”?“肩上纲常千古重,眼前荣辱一毫轻”。“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值一文钱”。好友刘洞斋见他鹑衣百结,敝屣烂裳,赠他一套寒衣,他拒而不受;长子熙之自信州前来探望,他杜门不见,答以诗曰:“此时要看英雄样,好汉应无儿女情。”真是激昂慷慨,掷地有声!
自离建宁后,枋得二十余日不肯进食,竟然不死。渡过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后,每日仅食枣5枚,一连几月都是如此,弄得瘦骨嶙峋,孱弱不堪。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四月一日,枋得一行抵达大都,风尘未洗,便询问谢太后葬所及恭帝所在再拜痛哭。元朝官员故意指着文天祥就义处让他看,他说:“当年集英殿赐进士第幸同榜,今复得从吾同年游地下,岂非幸耶?”(《昭忠录·谢枋得》)四天之后,元朝统治者见枋得病势垂危,将他迁入悯忠寺。他看见墙壁上的曹娥碑,哭泣着说:“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宋史·谢枋得传》)曹娥是东汉末民间女子,其父因迎神溺死江中,曹娥义不独生,也投江而死。民女尚知节义,枋得熟读圣贤诗书,自然不能腆颜事敌。降元的留梦炎使人送来饭菜,枋得怒掷于地,绝食五天后,终于壮烈殉国,终年64岁。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谢枋得大义凛然,不肯屈膝降元,保全了民族气节,为历史平添了一段佳话,不愧为民族英雄!
俯仰无愧天地,忠义萃于一门。枋得的父亲应琇任浔州(今广西桂平)佥判,因忤奸相董槐,被迫害而死;伯父徽明代理富阳(今属浙江)县令,抗元壮烈殉国;兄长君禹与元兵战于九江,被俘不屈,尽节而死;弟君烈、君泽同死于国事;母亲桂氏被元兵拘系,逼其交出儿子,她大义凛然,怒斥敌酋,元兵无可奈何,只得释而不问;妻李氏亡命贵溪(今属江西)山坳,被元兵搜出,囚于建康,自缢于狱中,一女二婢也不屈而死;另一女葵英得知父母双亡,遂鬻妆奁造桥,桥成后投水而死。谢枋得阖家尽节,可谓满门忠烈!
小谢谢翱(1249-1295)南宋诗人,字皋羽,号晞发子,出生在福安穆阳樟南板(今福安市穆云乡樟垄村)。其幼年受良好家教,熟读历史上忠诚英烈之传记,养成了封建文人落拓不羁的个性与坚贞气节。少年时曾随父迁徙浦城生活。1265年赴临安参加进士科考,试进不中,落魄于漳,泉二州。此时正逢元丞相伯颜举兵攻占临安,南宋政权分崩离析。然而,这位忧患馀生的爱国青年当悉知文天祥在南剑州(今南平市)建立都督府,遂变买家产,募乡勇数百前往投效,并且担任“咨议参军”等职务。跟随文公转战漳、梅、赣诸州,他们一路进军,势如破竹,接连收复了会昌等许多县城。
此举震惊了元朝朝廷,元世祖即令大将张弘范率领两万多人马,分水陆两路南下。潮州一战,文天祥兵少势孤,被迫退守海丰的一座荒山岭;元军星夜直趋,文天祥被俘押往大都。1283年,文天祥就义消息传遍九州,谢翱北望凭吊,恸哭失声。顷因元朝政权趋于巩固,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此时的谢翱改称粤人,自号晞发子(道士);携带文公生前赠送的玉带砚,流亡浙江的永嘉、丽水一带,继续对元朝统治者进行消极抵抗活动。先后在越山、西湖等地组织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诗社“月泉吟社”、“汐社”;联合了一批正直的知识分子,像郑思肖、邓牧、林景熙等,互相唱和,抒发亡国之痛。1295年,时值文公逝世八周年,他又同友人登西台凭吊,并且吟作《楚歌》以招魂,其悲愤抑郁之情勃勃于言表。1295年浪迹一生的他最终定居杭州西山,同时娶刘氏为妻。次年,因患肺结核去世,享年47岁。
遵其遗嘱葬于西台,对于他的人格和才华深为景仰的人们,纷纷赴场以诗文殉。并捐建“许剑亭”以示纪念。谢翱一生怀才不遇,且渴望收复失地,重振宋室的愿望亦未能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与散文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笔耕,创作丰富。可惜由于位卑以及年代久远等原因,许多作品已散佚。目前,南京图书馆馆藏仅有《许剑录》、《晞发集》两部。明清两代的文学家宋廉、黄宗曦、杨慎、纪晓岚等,都对他以及他的作品给以很高的评价。他被誉为“南宋翘楚”、“宋末诗人之冠”。谢翱一生与西台结下生死之缘。自1265年赴临安试进时,与其父一起途经严陵,首次登西台凭吊。此后他多次登览西台,写下不少诗章词文;其中最著名的有《西台哭所思》、《登西台恸哭记》。从黄山旅游乘车蜿蜒而下至新安江畔的岔柏坞,再转乘帆船,行约十余里,就到了富春山;山上的“严子陵钓台”也随之一目了然。船至峰下登岸,顺着一条石阶而上,江山明丽,浮云挽袖;左转右折,即抵达钓台。钓台有东西二台,两相对峙,背靠青山,下临绿水。
东台地势平坦,相传是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垂钓处。严光与刘秀是同窗学友,他为了躲避故交光武帝的“用才”,而反穿羊皮袄于此种田垂钓。东汉以降,许多大文豪都到这里朝拜过,多有吟诵。连在离乱之中的李清照经过钓台时也写了诗。正因为严光逃脱现实的宿命个性,于是才有了那一幅“独钓寒江雪”的千古不朽图画。钓台的右边是西台,也称哭台;是以谢翱冒死哭文天祥而得名的,可见谢翱一哭之痛。西台的风景比东台还好,极目望去,群峰叠嶂,郁郁葱葱;近处的山色是浓绿、墨黛;远处是翠绿、鳖青;再远处就是几抹淡墨。俯视台下,碧绿的江水,婉转向东流去。江上有缓缓移动的片片白帆;江边一阵阵汽轮的鸣号声,给这景物幽深的所在,增添了时代的音响。若从易学的角度而论,西台确实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传说文革十年浩劫中,谢墓坟倾碑倒,荒草丛生,石亭亦惨遭破坏。幸好近年来当地政府多次拨款修建,且例入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如今的西台已成为富春江上的一个美丽的旅游景点。西台上有一座石亭,就是当年人们为纪念谢翱而建的“许剑亭”。原有的柱楹上的金字石刻已不知毁于何代,今存系近年重新补遗修整的。亭的左侧,树立着一块青石碑,碑文写到“粤谢翱之墓”。墓的四周茂林修竹,风物宜人。
宋代的大谢和小谢指的是谁 宋代的大谢和小谢指什么人
1、大小谢,指的是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谢灵运,东晋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谢朓,南朝齐人,因与谢灵运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为“小谢”,他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
2、谢灵运,出生于385年,逝世于433年,东晋时代的诗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汉族,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出生于会稽始宁。
3、谢朓,出生于464年,逝世于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朝齐著名诗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亲重,谢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父谢纬,官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
古代诗人“大小谢”指的是谁?
“大小谢”的称呼在我国古代有两种说法: 一是指谢灵运、谢朓,南朝时两位齐名的诗人。两人皆为南朝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作诗又有各自的风格。两人同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经历有些相似。谢朓诗作受谢灵运影响较大,时人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 谢灵运(385~433年):(详见《晋末宋初二大诗人“陶谢”》)。 谢朓(464~499年),是我国格律诗的开创者,即称为“永明体”新体诗的创始人之一。谢朓出身贵族,曾任宣城太守,人称谢宣城。谢朓的山水诗受谢灵运的影响,有些作品甚至有摹仿痕迹。但与大谢诗比,诗风清俊流丽,较少繁芜词句和玄言成分,观察入微,善于熔裁。他的诗讲究声律,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颇为李白、杜甫所推许。明人辑有《谢宣城集》。 二是指谢灵运、谢惠连,南朝宋两位齐名的诗人。 谢惠连(407~433年):是谢灵运的族弟。幼有奇才,10岁能文,工诗赋,深得谢灵运嘉赏。但却英年早逝,死时仅27岁,其诗存留不多,部分篇章表现其政治上的不得志,及对当时现实隐含不满。现存作品《秋怀诗》、《雪赋》较为有名。明人辑有《谢法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