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长度单位是什么?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寻、仞、寸、扶、咫、尺 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古代度量单位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夏代的主要活动地点在山西、河南一带。在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手工业作坊和大型宫殿建筑。在这些生产、建设中都离不开度量衡器具。据《夏书·五字歌》,《管子·杨权》,《管子七法篇》等古书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度量衡器具。商、周均建有度量衡制度。

古代长度单位发展历史

《周礼》、《礼记》中都记载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度量衡混乱。战国时,各国都有了自己的度量衡制度,单位量值严重混乱。秦国的重量单位是铢、两、斤、钧、石。魏国则用镒、斤。齐国有家量和公量之分。

秦同一升合现在的200毫升,赵同一升合175毫升,韩国一升合169毫升,楚困一升合225毫升。战国后期,随着各国经济交往频繁,度量衡出现了统一的趋势。如齐国将原有的容量单位升、豆、区、釜、钟,改作升、斗,与秦国单位值相近。

二、古代长度单位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也有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的单位,如肘、虎口、掌。《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古代长度单位

黍是古时度量衡定制的基本依据。一百黍重量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用百粒黍排列起来,这个长度就作为一尺的标准,叫做"黍尺"。

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的制度混乱,到了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慢慢的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在秦、隋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

古代度量单位(Ancient units of 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1、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2、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3、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4、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古代容量单位:

1、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2、豆:容量单位。

3、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4、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扩展资料:

古代单位制:

我国度量衡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自夏代以来,不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还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度混乱。

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形成了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秦、隋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

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元、明、清、民国都建有度量衡制度,而晚清和民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极为混乱。民国虽曾颁布《度量衡法》,统一度量衡,但全国度量衡单位制终未统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代度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