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归因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三个维度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由海德(Heider...

二、什么是归因分析,归因分析如何计算?

1、归因理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归因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归因方式影响到以后的行为方式和动机的强弱。

2、归因分析的基本流程:

(1)感知,观察,人必须感知和观察行为。

(2)判断,决定是否是故意的,人必须相信一个行为是故意做的。

扩展资料:

三度归因理论:

H.凯利提出的三度归因理论,又被称为多线索分析理论,或称共变归因理论,是凯利在吸收了海德的共变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多是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归因的。人们从多种事件中积累信息,并且利用“共变原则”来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

凯利认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形式的归因: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归因于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归因理论

百度百科-归因模型

三、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问题”是什么意思?请教一下。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 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炻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煌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 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 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 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 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表示如下: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行为信息 归因类型

区别性

一贯性

一致性

行动者

客观刺激物

情境

三种信息现内部外部归因的关系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观 察

解 释

归 因

个体行为

区别性

外部

内部

一致性

外部

内部

一贯性

外部

内部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工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比如,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它可以解释下面情况:当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个体还有一种倾向于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这称为自我服务偏见。由此表明,对员工的绩效评估可能会受到归因偏见的影响。

凯利对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们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是,他的三度理论也遭到了人们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是指他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模式,脱离了普遍人归因活动的实际。人们实际上往往得不到这个模式所要求的信息,不知道某人在以前同样场合中的行为,也难知道其他人在同样的场合中的行为,经验表明,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面观察,收集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的联系,根据自己的需要、期望,凭借有限的信息,对行为结果经济、迅速地做出电因,而并不象统计学家那样对信息资料进行繁琐的分析。这也就是凯利所说的单线索归因。因此,凯利后来对他的理论加以了补充和完善。他提出了因果图式说,来弥补三度理论的不足。所谓因果图式,就是人们 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基本认知结构,在具体的归因过程中,这种子认知结构会被特殊的事件唤醒而参与对行为的归因。后来,凯利又为他的归因理论补充了几条原则,即打折扣原则=增强原则和补偿原则。打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归因,可能事先有几种假设,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因同时出现,那么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需要打折扣。增强原则是指如果行为发生在有连续性的抑制原因出现的时候,那么一个可能的促进性原因的强度将理解得更高。补偿原则是指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抑制性原因和促进性原因对于结果是互相补偿的。

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希望是你要的答案!!!

四、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重视对人知觉的研究,认为对人知觉的研究实质就是考察一般人处理有关他人和自己的信息的方式。一个观察者对被观察者行动为何如此感兴趣,他像一个“朴素心理学家”那样去寻求对行为的因果解释。在海德看来,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环境原因如他人、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个人原因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如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可能由于个人原因:他不聪明、不努力等;也可能由于环境原因:课程太难、考试不合理等。海德关于环境与个人、外因与内因的归因理论成为后来归因研究的基础。他认为,对人知觉在人际交往上的作用就在于使观察者能预测和控制他人的行为。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

琼斯和K.E.戴维斯1965年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相应推论。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推导出的行为意图和动机与所观察到的行为及其结果相对应,即相应推论。一个人关于行为和行为原因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3个:①非共同性结果: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于其他行动方案的特点。例如,一个人站起来,走去关上窗户,穿上毛衣,此时我们可以推断他感到凉了。单是关上窗户的行动也可能表示防止窗外噪音,而穿上毛衣这个非共同性结果就可以使人推断这个行动是由于凉。②社会期望: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时,我们很难推断他的真实态度。如一个参加晚会的人在离开时对主人说对晚会很感兴趣,这是符合社会期望的说法,从这个行动很难推断其真实态度。但是当一个人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时,该行为很可能与其真实态度相对应。如上述参加晚会的人在离开时对主人说晚会很糟糕,这是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它很可能反映出行动者的真实态度。③选择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动是自由选择的,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的。如果不是自由选择的,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

五、归因的内容有哪些?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归因 指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是人对影响或解释其行为的因素做出结论的一种认知过程。)

望采纳,谢谢!

六、.什么是归因?它有哪些原则?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就是人们在面对一个具体的成功或者挫折的时候,习惯性地在心里对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心理过程。

原则:

面对成功或者失败时正确的归因原则:

如何利用归因论的原理进行正确的归因,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呢?同学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1.当自己面对失败时:

同学们应该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失误和复习方向偏离等这些相对不稳定(即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的内因,不要把原因都推到自身因素之外。主要是明确失败的真正原因,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承担责任,并调整自己主观态度与努力程度,争取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当然,有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找一找自身努力之外的某些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比如身体原因、环境干扰和试题难度太大等等。

上述两种归因原则最好同时使用。一方面,首先要强调自己的主观努力,要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真正问题,不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都推脱到自己完全无法控制与改善的客观原因上,甚至养成一种“蒙混过关”和“推卸责任”的不良心态。否则你就不能真正的汲取教训,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也就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另一方面,又要尊重事实,适当关注客观原因,有时候不妨给自己一个“小小的理由”,缓解一下自己的紧张情绪,避免给自己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障碍,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支撑,让自己重新拾起自信,从失败中寻找一份前进的动力。所以,这两种归因原则的联合使用,往往有利于增强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增强责任心与自信心,防止自卑感产生甚至自暴自弃现象的发生,促使自己加倍努力地学习,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复习的方向性,做到持之以恒。

此外,同学们一定不要把自己的一次或者几次失败归因于“智商低、能力低”,更不能因此贬低甚至否定自己的价值。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托马斯•爱迪生也是以自己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探索者,并停止探索用电灯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并没有认输。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同学们要努力地培养自己可贵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激发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

2.当自己面对成功之时:

对失败教训的总结与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同样重要的。

对成功的归因的指导原则是——肯定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结果。同学们要积极暗示自己:今天的“秋雨”是昨天的“春风”的结果,今天的“春华”又必将导致明天的“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