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米起源于什么东西?
“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
“米”(metre/meter,法mètre),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一米等于10分米。 可用来衡量长、宽、高。
发展历程:
1、提出:
1688年,英国哲学家和教士约翰·威尔金斯(John Wilkins)提出需要一个十进制的标准的长度单位系统。
2、子午线定义:
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置了米猜中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
3、米原器:
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质原器——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渣兆辩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如缺。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而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的法国档案局里。
4、光谱定义:
19世纪末,科学家在实验中找到了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复现性,在15摄氏度的干燥空气中,其波长等于y=6438.4696×10-10米。1927年国际协议,决定用这条谱线作为光谱学的长度标准,并确定1米=1553164.13y Cd,人们第一次找到了可用来定义米的非实物标准。
5、最终定义:
20世纪70年代,光速的测定已非常精确。1983年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重新制定米的定义:“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 792 458秒的距离”为一标准米。
米原器的缺点
米原器的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凯悄精度不高(只能达0.1μm)。很难满足计量学和尺弯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陵孙闷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
1米最初是怎么来的?
“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这个单位称之为mètre,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1791年,该方案获法国国会批准。1799年12月10日法国通过公制系统,开始正式使用米制。
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置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竖含枯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中国于1977年参加。
1983年国际度量衡大会重新制定米的定义:“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792458秒的距离”为一标准米。
子午线定义
尽管地球不规则的表面老蠢并不是完美的球形,但法国还是采纳了这次测量的结果来确定标准米的长度。日后人们发现,由于余洞误算了地球的扁率而错算了弧长,第一个存档米原器的长度比子午线定义的米少1/5毫米。但这个长度还是被当作了标准。也因此,最后地球通过极点的周长要比4千万米多一点(40,007,863m)。
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置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