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鲚鱼是不是白鱼

梅鲚鱼,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鲚属。梅鲚鱼,体长、侧扁,向后渐细尖。肉质肥嫩,味极鲜美,“太湖三宝”之一。产量占太湖鱼类总产量50%以上。

白鱼(翘嘴鲌)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以小鱼为食,是一种凶猛性鱼类。肉质细嫩,鳞下脂肪丰富,营养价值极高。

二、长兴有那些特产啊???大神们帮帮忙

长兴名优特产 长兴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温光协调,降水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县地势西北和南部高,中部、东部低。山丘分布较广,分别为天目山、莫干山山脉之延伸。西南和西北部有一片山间盆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滨湖平原,低山、丘陵与太湖相连接,地势起伏,山清水远,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适宜多种动植物的饲养和种植。平原地区主产水稻和油菜籽,兼有瓜菜、蚕桑、畜牧、水产等业,低山丘陵地区盛产茶、果、竹、木。 长兴处杭、嘉、湖“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一角。早在新石器时氏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吴王阖闾使弟夫概于此筑城,名长城(公元前514-前469年)。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地,建长城县,属吴兴郡。隋大业末(618年),置长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更置绥州,六年更名雉州,七年复置长城县。后梁开平二年(908),改长城为长兴。唐宋时享有望县之称。 适宜的气候,丰富的资源,攸久的历史,深渊的文化。富有创造、进取精神的长兴人民,无论在古代、近代以及当代,都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和发展作出过卓著的成绩。在此将陆续推出一些具有长兴地方特色的名优特产,以部分地展示长兴农业发展的成就。 长兴三珍 梅鲚 梅鲚,俗称梅鲚鱼,亦名凤鲚、子鲚,因其尾部分叉,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又称凤尾鱼,与太湖银鱼、白虾齐称“太湖三宝”,也是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年产量在1-1.3万吨,其中95%以上由长兴运销户收购。我县位于太湖沿岸的新塘乡,每年到九、十月份就成为梅鲚鱼的主要集散地。起捕的梅鲚部分以鲜货供应本地市场外,大部分晒成鱼干,运往江西、湖南、辽宁、河北等地市场,还可加工成软包装或罐头装,成为旅游休闲食品。 梅鲚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特别是嫩骨和鱼卵,含有大量的钙质,属滋补佳品。梅鲚可清蒸鲜食,也可晒干食之。最佳的吃法是油炸,取新鲜梅鲚,洗净晾干,投入油锅炸之,待鱼体呈淡棕色即可起锅,辅以调味品,食之酥脆清香而又鲜美,回味久在,久食不腻不厌,是下饭佐酒的佳品。 白虾 太湖白虾学名“秀丽白虾”,是“太湖三宝”之一。该虾虾体透明,煮熟后呈白色,由此而得名。白虾壳薄、肉嫩、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每百克白米虾含蛋白质达四十七点六克。做成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如醉虾、油爆虾、炒虾仁等,各有特色,深受消费者喜欢。白虾还可晒制成虾干,能久贮,食用方便,去壳后成为虾仁,为太湖名产。 我县太湖湖岸长达36公里,沿湖渔农民历来有下湖捕虾的习惯,常年产量稳定在50吨左右。 银鱼 "冰尽溪浪绿,银鱼上急湍;鲜浮白玉盘,未须探内穴”。这是明朝诗人王叔承对银鱼的一首赞咏诗。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太湖就盛产银鱼。 太湖银鱼主要有两种:大银鱼和短吻银鱼。前者体长为8-20公分,后者3-6公分。银鱼身体细长,形如玉簪,肉色透明,是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我国淡水鱼出口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常年产量在千吨左右。我县位居太湖西南岸,是主要的银鱼捕捞产出地之一。自1995年开始,我县进行太湖银鱼人工繁苗,共生产大小银鱼受精卵近4000万粒,移植到全省二十多座水库进行增殖流放获得成功,被浙江省渔政局定为“太湖原种供种基地”。 银鱼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鳞无刺无腥味,可制成各种美味佳肴。银鱼经爆晒制成银鱼干,色香味形经久不变。近百年来,沿湖地区烹制的“银鱼炒蛋”、“太湖银鱼羹”等菜肴,一直深受到中外顾客的欢迎。银鱼不尽味美,亦是长寿食品,在我国古代便历受重视。《日用本草》、《食物本草》、《医林篡要》、《隋息居饮食谱》、《本草纲目》等医著说,银鱼有“补肺清金、滋阴、补虚劳”、“宽中补胃、养胃阴、和经脉”的补虚、健胃、益肺、利水等功能。现代医学进一步证明,银鱼营养极其丰富,含大量钙质,美国医学家研究证实,银鱼是结肠癌患者的首选辅助治疗食品。 其它特产还有:紫笋茶、金沙泉、栝楼、青梅、银杏等

三、太湖三宝的银鱼

银鱼,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古称脍残鱼,又称面条鱼),身长数寸,体长略圆,相传吴王食脍有余弃于水中,化而成鱼,古亦称脍残鱼(银鱼之名因其在湖中游洄,如银箭离弦之故)。可知太湖银鱼被开发为我国珍贵食用鱼种历史之久。 湖州名贵特产,清康熙年间被列为贡品。国内诸多银鱼品种中,以太湖短吻银鱼最佳,产量最多。太湖银鱼体细长、洁白如玉、晶莹透亮,肉质鲜嫩细腻,无骨刺、无腥味,营养丰富。

太湖银鱼有大银鱼、雷氏银鱼、短吻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四种,前两者较大,后两者较小。整鱼除两眼为黑点外,全身洁白、透明、骨软、无鳞。产期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间是捕捞的旺季。明朝诗人王叔承所写的“冰尽溪浪缘,银鱼上急湍,鲜浮白玉盘,未须探内穴”诗篇就是对银鱼的赞咏,宋代张先写的“春后银鱼相下鲈”的诗句,则将银鱼和鲈鱼并举,列为鱼中珍品,营养丰富。

银鱼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银鱼含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钙258毫克、磷102毫克、铁0.5毫克、热量41千卡,以及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份。 所以人们都叫它“鱼参”。银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B1、B2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含量达72%,是所有鱼类中最高的,不愧为鱼中珍品

新鲜银鱼经爆晒可制成银鱼干,其形如一尾玉簪,色、香、味经久不变。苏州荡口产的银鱼干,长不到两寸,体呈扁形,肉肥骨软,色白有光,列为上品。远销欧美,享有盛誉。

银鱼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骨刺,无腥味,可用来烹制出多种味美可口的菜肴鲜汤。鱼嫩汤鲜的“银鱼球”和鲜嫩香肥的“银鱼摊黄菜”就是以太湖银鱼为主料,经名厨之手加工、烹制而成的两道传统名菜。食用银鱼干在烹制前,要用水浸泡,如若与鸡蛋合炒,鲜嫩味美,柔若无骨,是一道江南的应时名菜。 梅鲚,又名湖鲚,俗称毛叶鱼、刀鲚,宋代苏东坡称为“银刀”,又名湖鲚其他地区也有称为凤尾鱼或烤子鱼。鲚鱼,体侧扁,腹稍润、尾细长,银白色;体形略扁薄,头尖小而口大,两眼着生于头的前上端,腹部稍阔,尾则细狭,鳞细色白,整体呈窄长的毛竹叶状。

据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中记载:传说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积蓄了力量,对吴国发起决战,报仇雪耻。当时吴王夫差因得西施,终日寻欢作乐,荒淫无度,残害忠良。吴军不愿为其卖命打仗,越军赢得有利战机,节节胜利,但后由于受阻于太湖水面,无法攻克吴国都城,战争相持不下。正当越军军粮快要吃尽,欲撤退之际,忽然在越军战船四周,浮游起成群结队的小鱼––即为梅鲚。越军捕捞食之,从而士气重振,很快地攻进了吴国都城(今苏州),灭了吴国。传说太湖梅鲚是由吴王夫差吃剩后倒入太湖里的脍鱼残肉、残骨而变,因其比银鱼要长,太湖渔民惯称梅鲚为银鱼的阿哥。

梅鲚每年三、四月间产卵,六月子鱼始见,随后即为捕捞汛期,民间故有“七月七,梅鲚齐”谚语,捕捞期可直到次年的二月中旬。 梅鲚,肉质细嫩,味极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磷、钙、铁等无机盐。特别应提到的是,嫩骨和卵中含有大量的钙质,约为银鱼的三倍,是人脑和骨髓的滋补品,尤其适合作为青年保健食品。 鲚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钙含量超过银鱼三倍。

太湖渔民通常习惯把刚捕捞起来的梅鲚及时用木炭火缓慢烤干,制出了鲜美而无腥味的梅鲚干,为太湖著名特产,被人们视为席上珍品。

梅鲚鱼(鲜品)及其鱼干,烹调方法多种多样,清蒸或红烧均可,如取梅鲚鱼干辅以咸菜或豆腐等共烧煮,则是江南太湖一带群众的一道美味佳肴。

四、鲚鱼是海水鱼还是淡水鱼

鲚鱼是海水鱼也是淡水鱼。

鲚鱼是沿近海中上层鱼类,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亦常可于河口区、沼泽区及内湾区发现。

鲚鱼又名子鲚、凤尾鱼、彩虹鱼、百万鱼、刀鱼、凤鲚、烤子鱼、豆仔鱼,体延长,侧扁 ,向后渐细长。腹部棱鳞显著,吻短,圆突,等于或略大于眼径。眼中等大。口大,下位;口裂倾斜。

相关信息:

东山常见为梅鲚和刀鲚,一般长六至十二厘米,隔年的刀鲚可长达三十厘米左右。梅鲚生长在浮游生物丰富的开阔水域。每年太湖梅鲚生长其间,太湖“封湖”禁捕,到八月中旬开湖,全湖捕船云集,统一起捕,蔚为壮观。梅鲚鱼体形虽小,力道很足,游速很快,渔民要用七道篷的大船拖网追捕。故渔民有“梅鲚头上七道篷”之说。

如果再追不及,篷与篷间再加风袋,增加船速,超过鱼速,达到追捕目的。一对渔船,昼夜捕捉,多时能捕鱼一至二吨,收入可观。梅鲚鱼不仅细嫩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元素,被视为席上珍品。梅鲚大部分晒成梅鲚干或制成罐头食品公司,远销海内外。

五、哪里有长兴特产的说明文

长 兴 三 珍

梅鲚

梅鲚,俗称梅鲚鱼,亦名凤鲚、子鲚,因其尾部分叉,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又称凤尾鱼,与太湖银鱼、白虾齐称“太湖三宝”,也是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年产量在1-1.3万吨,其中95%以上由长兴运销户收购。我县位于太湖沿岸的新塘乡,每年到九、十月份就成为梅鲚鱼的主要集散地。起捕的梅鲚部分以鲜货供应本地市场外,大部分晒成鱼干,运往江西、湖南、辽宁、河北等地市场,还可加工成软包装或罐头装,成为旅游休闲食品。

梅鲚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特别是嫩骨和鱼卵,含有大量的钙质,属滋补佳品。梅鲚可清蒸鲜食,也可晒干食之。最佳的吃法是油炸,取新鲜梅鲚,洗净晾干,投入油锅炸之,待鱼体呈淡棕色即可起锅,辅以调味品,食之酥脆清香而又鲜美,回味久在,久食不腻不厌,是下饭佐酒的佳品。

白虾

太湖白虾学名“秀丽白虾”,是“太湖三宝”之一。该虾虾体透明,煮熟后呈白色,由此而得名。白虾壳薄、肉嫩、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每百克白米虾含蛋白质达四十七点六克。做成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如醉虾、油爆虾、炒虾仁等,各有特色,深受消费者喜欢。白虾还可晒制成虾干,能久贮,食用方便,去壳后成为虾仁,为太湖名产。

我县太湖湖岸长达36公里,沿湖渔农民历来有下湖捕虾的习惯,常年产量稳定在50吨左右。

银鱼

"冰尽溪浪绿,银鱼上急湍;鲜浮白玉盘,未须探内穴”。这是明朝诗人王叔承对银鱼的一首赞咏诗。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太湖就盛产银鱼。

太湖银鱼主要有两种:大银鱼和短吻银鱼。前者体长为8-20公分,后者3-6公分。银鱼身体细长,形如玉簪,肉色透明,是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我国淡水鱼出口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常年产量在千吨左右。我县位居太湖西南岸,是主要的银鱼捕捞产出地之一。自1995年开始,我县进行太湖银鱼人工繁苗,共生产大小银鱼受精卵近4000万粒,移植到全省二十多座水库进行增殖流放获得成功,被浙江省渔政局定为“太湖原种供种基地”。

银鱼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鳞无刺无腥味,可制成各种美味佳肴。银鱼经爆晒制成银鱼干,色香味形经久不变。近百年来,沿湖地区烹制的“银鱼炒蛋”、“太湖银鱼羹”等菜肴,一直深受到中外顾客的欢迎。银鱼不尽味美,亦是长寿食品,在我国古代便历受重视。《日用本草》、《食物本草》、《医林篡要》、《隋息居饮食谱》、《本草纲目》等医著说,银鱼有“补肺清金、滋阴、补虚劳”、“宽中补胃、养胃阴、和经脉”的补虚、健胃、益肺、利水等功能。现代医学进一步证明,银鱼营养极其丰富,含大量钙质,美国医学家研究证实,银鱼是结肠癌患者的首选辅助治疗食品。

其它特产还有:紫笋茶、金沙泉、栝楼、青梅、银杏等

六、太湖刀鱼哪里来的?

翻开《南次二经》,在众山之中能看到一座名字优雅的山峰——浮玉山。经中记载道: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毗。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鮆鱼

这里提到的鮆鱼,其实就是刀鱼,刀鱼头部较长,但身体狭薄,腹背的形状如同刀刃,嘴边有两条硬胡须,鳃下面长着硬毛,肚子底下有锋利的硬角,整条鱼就像一把快刀,所以称作刀鱼。传说中,刀鱼生活在江河湖泊中,每年三月份打捞上来食用,人吃了这种鱼可以防治狐臭。

除了刀鱼之外,在这段经书中其实记载了许多有价值的地理信息,比如文中提到的“具区泽”。具区泽在哪里呢?

其实,具区泽就是今天江苏省境内的太湖,太湖在古代有许多名称,包括具区、震泽、笠泽等等。太湖的西南侧分布有丘陵山地,东北侧地形则以平原为主。经书中说,浮玉山向北望便是具区泽,可以推测,浮玉山应该是太湖西南诸峰中的一座。而刀鱼生长在具区泽中,便是当年的太湖刀鱼了。太湖物产丰富,今天的“太湖三白”——白鱼、银鱼、白虾便是来往旅客的必尝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