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征中的红医精神是什么

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红医精神。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长征》

【作者】毛泽东 【朝代】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释义: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文章赏析: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二、红色精神指的是什么 红色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1、红色精神是指党的红色精神,最早表现为一九一九年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2、在中国共党100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如“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

三、青年大学生怎么学习红医

认真学习,好好学习。

红医精神是对革命先辈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学好红医也就是要坚定不怕苦不怕累的红军长征精神,把我国的医学事业发扬光大。

红医精神的理念为忠于革命、爱岗敬业、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学习中一定要刻苦钻研,把医学学精学透,为将来服务人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红医文化和红医精神的关系

红医精神的由来 在革命战争年代,医疗卫生工作是战场上的一条重要战线,事关军民的生命健康与军队的战斗力。在“白色政权”的围堵下,中央苏区的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红色卫生事业得以创立、发展,与军民及医务工作者秉持的“一切为了革命”的坚定信念息息相关。“红医”,即“红色医生”,是对历史上的红色医生、红色医务工作者等的简称。“红色”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医生、为谁培养医生的问题,即既要培养医务工作者坚定的政治立场,还要培养其为国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红医”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卫生事业,留下了可贵的红医精神。红医精神即广大军民为改变红军中医务工作者严重缺乏的状况,推动人民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义无反顾、勇于牺牲的精神。

五、红医精神是指什么

所谓红医精神,即“红色医生精神”,它源于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红医精神是在人民卫生事业创建发展的战争年代里,广大医务工作者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了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技术优良、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他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红医精神的本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