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去云南省龙陵县附近玩,请问龙陵县哪家宾馆好?

1、玩的地方有:

龙陵县邦腊掌温泉、

大沸泉、松山抗战遗址、

蚌渺湖、惠通桥遗址等。

2、宾馆给你的推荐:

龙运酒店

保山市龙陵县兴农路。

参考价:180元

龙邮宾馆

保山市龙陵县龙华路

参考价:100元

龙陵县168酒店

地址:龙华路97号

电话:(0875)6123868

二、龙陵会战简介

龙陵县城毗连芒市,滇缅公路穿境而过。龙陵自古皆是兵家必争要地,日军侵入滇西,龙陵县城则是重兵集结的地点,日军33军团第56师团团长松山佑三,参谋长川道高士雄亲临龙陵指挥。56师团146联队一部,148联队第3中队,18师团114联队一部,229联队一部,56工兵连队,56炮兵联队共八千多日军作战于龙陵。战略对峙期间,日军田岛大尉进驻龙陵,组阁龙陵县伪政府,任赵鹏程为伪县长。在龙陵发生的战争大大小小若干次,概括起来,可称三战龙陵。 (一)一战龙陵 时间:1944年6月4日至7月9日。 指挥: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主力:71军张绍勋的87师;胡家骥的88师;6军洪行的新39师;2军新33师;美军14航空队。 (二)二战龙陵 时间:1944年7月13日至8月14日。 指挥: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主力:第71军各师;新荣1师;新28师;新39师;美军14航空队;兵力从一万多人增至三万多人。 (三)三战龙陵 时间:1944年8月14日至11月3日。 指挥:第一阶段,从8月14日至8月22日,由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指挥;第二阶段,从8月23日至11月3日,由11集团军副司令兼第六军军长黄杰指挥。 主力:71军,代军长陈明仁;2军,军长王凌云;5军36师;6军军长黄杰;8军荣1师;美军14航空队。 在中国远征军分路进击松山、腾冲的同时,负责右翼攻击任务的第11集团军即从第2军和第71军中抽出精锐部队,共同组成突击队,绕过松山侧翼直插龙陵,于6月6日兵分三路向驻守龙陵县城一线的日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经过两个昼夜的激战,截断了龙陵与芒市之间的公路联系,并肃清了龙陵城外大部分据点中的据守之敌。 6月8日晨,第71军87、88两师主力部队开始向日军重兵防御的龙陵东南郊敌阵进击,力图抢占猛岭坡,日军也拚死抢夺被远征军攻占的阵地,异常激烈的战斗打成了拉锯战,猛岭坡阵地9次易主,第88师263团最终以团长傅碧人负重伤、全团官兵伤亡500多人为代价,直到下午5时才将该阵地完全攻克。此后两天中,远征军将士在猛岭坡大捷的鼓舞下,分路向龙陵城外的日军发起猛攻,87师攻克赧场、大坝、文笔坡和龙陵老城,克复龙陵以东的公路要点;88师攻克广林坡、老东坡、风吹坡、三关坡;新33师攻克云龙寺。 到6月10日,龙陵城郊的所有高地都被远征军克复,三个师的雄兵对城内日寇重重围困,攻城在即,残余日军只得退回到城内坚固工事中负隅顽抗。  眼看在龙陵苦心经营的核心据点即将失守,外围日军立即组织大股力量增援,一心解龙陵之围。6月13日,正当远征军着手攻打龙陵县城之际,驻守腾冲的2000多名日军南进驰援龙陵,驻守芒市的1000多名日军也沿滇缅公路北上,驻守象滚塘的500多名日军也急速东进龙陵,同远征军发生了激战。在日军精锐部队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远征军第71军主力部队被敌军从中截断,腹背受敌的87师伤亡惨重、险遭覆没。迫于情势,远征军只得于16日退回到城郊一线,保存实力准备再战,远征军首攻龙陵因此功败垂成。 从6月16日夜起,驻守在龙陵县城附近各据点中的5000多名日军经常在坦克的掩护下,沿滇缅公路两侧向远征军发起突袭,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7月13日,第71军又集结了87师、88师、荣誉1师、新28师、新39师五个师的30000兵力,从东、北、南三面向龙陵县城一带的日军据点发起第二次围攻,再度占领了赧场、长岭岗、猛岭坡、广林坡、三关坡等日军阵地,控制了龙陵至芒市、腾冲的公路。但因松山尚未克复,各类军需物资无法通过滇缅公路运抵军中,造成围攻龙陵的部队给养困难,且日军为了尽快打通芒市至龙陵的公路,向龙陵增派了第56师团、第2师团主力15000多人,向远征军发动了疯狂反扑,在敌人炮火的猛烈攻击下,驻守龙陵城外的新39师所剩官兵不到百人,新37师也遭受重创,其死守阵地的117团3营将士全部殉国,不少阵地重新陷落敌手。因将士伤亡惨重,远征军只得于9月10日再度退回到龙陵城北近10公里的赧场一带堵击,第二次进击龙陵宣告失败。 9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围攻松山、腾冲的战斗都取得了全面胜利,左、右两翼主力部队相继汇聚龙陵。时逢8月22日,蒋介石将宋希濂调离龙陵到重庆受训,原因是蒋介石在重庆已发布龙陵光复的新闻,结果残敌尚未肃清。宋希濂职务由副总司令黄杰将军代理,远征军对围攻龙陵的战略进行了调整,一面进袭龙陵至芒市之间的交通阵地防止敌兵增援,一面集中了10个师的强大兵力,于10月29日向龙陵城区发动了第三次总攻。经过为期5天的激烈战斗,终于在11月3日将据守龙陵的日军大部歼灭,夺回了龙陵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紧接其后,远征军派出第88师沿途追剿向芒市方向逃窜的残敌,连续攻克团坡、张金坡、南天门、放马桥一线的日军阵地,到了11月11日,龙陵全境均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三攻龙陵”战役,系整个滇西反攻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要塞争夺战。在长达4个多月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了11.5万人兵力,经过三次拉锯争夺,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共歼灭日军1万多人(除400余名残敌突围后溃逃芒市外,其余被全歼),而中国远征军为此付出的伤亡代价则为29803人。龙陵战役是滇西反攻作战中,耗时最长,牺牲最大的攻坚战,但也是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 根据国民政府1945年12月《滇西战役统计表》及《抗日战争期间滇西损失统计》报告:滇西抗日反攻战役中,我军共投入兵力16个师16.2万人,其中,龙陵为12个师11.5万人,占71%。全役历经236天,其中,龙陵156天。全役我军伤亡官兵50474人,其中,龙陵伤亡29803人,占59%。全役毙敌25393人,其中,龙陵13200人,占52%。

结果与影响

龙陵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反击攻坚战,同属于滇西缅北大会战的一个重要战役,该战役的胜利基本将在中国滇西的日军歼灭,成功收复滇西4万平方公里土地,并为打通中印国际交通线创造了条件,更好地支援了华中华南的战场。 龙陵战役伤亡情况: 中国国军伤亡 29803 日军伤亡 13200 克复龙陵后,日军赖以盘踞滇西的强固阵地均被扫除,日本侵略者被驱赶到了芒市一线(今德宏州境内)的一马平川之地,自此再无险可守。

三、龙陵历史

1.龙陵县的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张剑秋,(1919—1955)龙陵县象达人。

1945年任象达小学校长。抗战胜利后,参与创办晓东中学。

1948年10月加入中国 *** 。滇西解放后任马龙县县长。

朱家锡,(1909—1949)龙陵象达朱家庄人。龙云批准成立“龙潞区游击支队”并任命其为少将、支队司令兼龙陵县县长。

他参与筹办“晓东中学”,并报请省教育厅批准。1948年初,建立云南民革反蒋武装,并任副司令。

朱华,龙陵象达人。1951年3月初调任陈赓司令员机要秘书并随其出国抗美援朝,1984年任湛江气象学校筹备处主任、校长、党委书记,同期选为湛江市政协第四、五届委员。

朱家祥,(1920-1963)龙陵县象达乡朱家庄人。1935年朱家祥为追求真理,与朱家品、张剑秋相约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联系去延安,又到上海找巴金,向其求知。

1945年春,为重振家乡教育,朱家祥出任象达小学校长。

2.龙陵在哪里

龙陵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古称黑水笼,意为“林中之村”,是历史上著名“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龙陵与缅甸一衣带水,国境线长19。

71公里,是滇西边境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龙陵辖10个乡(镇),全县有27万人口,23个民族,4种世居少数民族,4万多华人、华侨分布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龙陵交通十分便利,320国道穿境而过,距芒市机场30公里,距保山机场120公里,保龙高速公路将于2008年建成通车。 “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切闻雷”。

独特的气候造就了龙陵的丰饶与美丽。全县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为54。

59万千瓦,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全国的5倍。年均降雨量2110毫米,素有“滇西雨屏”之称,森林覆盖率达54。

6%,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201种动物,1213种植物,储量丰富的煤、硅石、高岭土、石灰石等非金属矿藏,铅、锌、锡、铜、铁等16种金属矿藏使这里成为动植物的乐园和产业开发的理想之地。

古往今来,龙陵为滇西通往缅甸、印度的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 二战时期,滇缅公路横贯县境,作为中、缅、印战区的滇西抗日主战场,松山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在美国空军支援下强渡怒江,拉开了滇西反攻的序幕,16万远征军历时半年多,作战百余次,发动了著名的松山攻坚战、县城争夺战、平达象达围歼战。 现龙陵县境内还遗存松山抗战遗址、白塔日军司令部、日军军政班本部、董家沟尉安所等众多遗址。

龙陵不仅抗战文化底蕴厚重,而且风光秀丽,旅游资源品位极高。 境内有集治病疗养、科学研究、休闲度假为一体,被称为“神汤奇水”的邦腊掌热矿泉旅游度假区;有湖水青碧、山弯水秀的蚌渺湖;有曲径通幽、洞中有河的勐糯仙人洞;有长江第一湾气势的三江口热带风光和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等许多让人留恋忘返的景观景点…… 滇西抗战名城龙陵期盼您的光临。

3.龙陵战役的经过

1943年冬,德国法西斯在苏联战场遭受沉重打击,节节失利;日寇在太平洋战场逐岛与美军作战,处处掣肘,情况不佳,其兵力因战场辽阔分散,早已不敷分配,遂将滇缅路上的兵力,多数转移他调,改对滇缅公路死守沿线据点的战术,以争取时间,幻想德寇能在苏联获胜后,与其在中国会师。

1942年,我在云南远征军第11集团军87师任情报参谋,驻防怒江前线,与日军隔河对峙;由于滇缅、雷多(史迪成公路)两条国防公路线被敌封锁切断,美援华物资滞留印度,不能运进中国,故反攻滇缅路的战役,已迫在眉捷,唯当前敌情尚不清楚,重庆军令部亦曾指令即速查情上报。 87师曾派了一个加强连(符玉白部)偷渡过江,伏击日军邮车一辆,毙敌七人,俘获邮件四大包,经我通宵整理,得知当面之敌是56师团渡边正夫部22500人为主力,另有第18师团、第2师团两部留守及后勤部队约10000余人,总兵力约38000人左右,防守着滇缅、雷多两路及其两侧近二十个城市、上百个据点,其兵力之分散,可想而之知。

反攻滇缅路的战斗于1943年冬揭幕。这次战斗任务系由云南远征军包括第11集团军宋希濂所辖71军三个师,54军郑廷笈两个师,第9集团军关麟微的第2军王凌云两个师,第五集团军杜聿明的200师,另有预2师顾葆裕部,新28师刘伯龙部,及新39师、荣誉第1师、重炮团、重迫炮团等部队,总兵力达十万人,准备自滇缅、雷多两公路齐头并进。

还有美志愿军陈纳德第14航空队协助作战。驻印度中国远征军新1军孙立人部、新6军廖耀湘部以及独立工兵第8团、辎汽26团等部近三万人则准备由印度、缅甸边界向中国境内推进。

云南远征军总司令先是陈诚和黄琪翔,后是卫立煌和黄杰。 1944年春,我奉派代表11集团军出席重庆军令部西南谍报参谋会议后回到云南保山由旺镇87师司令部的第二天,师长张绍勋(广东人,黄埔5期),召开师战前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副师长黄炎、政治副师长谢淑周、参谋长王信文、参谋主任王多年、作战参谋倪金易和我、259团团长聂率淮、260团团长贾鸿儒、261团团长庾浩如,以及直属高炮、通信、输送、工兵连长等;美国军事顾问团联络参谋负责人奥斯丁中校参加了会议。

师长首先传达并说明军部作战命令和部署,反攻滇缅路的意义与目的,以及当前敌情与我师的战斗序列和军队区分。师决定以259团为先遣团,由怒江打黑渡趁黑夜偷渡过江,经小路穿插,直捣滇缅路上的战略要点黄草坝,一举而占领之,以断敌龙陵至松山的交通,同时派我带师谍报队一分队随先遣团行动,搜集敌情,其他各团等候详细作战命令,及时行动。

我于当晚率师武装谍报队16人,到施甸镇师259团团部集中,夜10时左右,随该团尖兵连乘橡皮舟由打黑渡顺利偷渡过江,至拂晓前全团渡河完毕,未遇抵抗,足证敌人兵力不足,防务空虚。我旋即大踏步向滇缅路上的黄草坝挺进,于当天下午超经小路穿插,一举占领黄草坝。

该处距龙陵县城仅20余华里,是龙陵到松山据点间的一个公路重点,敌人在此修有官兵沐浴场所、汽车停放地等设施。 由于敌人凭借着坚强的防御工事,采取死守据点、不出击也不撤退的战术,致使我军不能沿滇缅路循序攻击前进。

当时奉卫立煌总司令指示:采用“香肠战术”,把敌人像灌香肠一样,一节一节的捆起来,用围困隔断、逐个消灭的战术。 例如在怒江边上就围攻松山据点之敌,雷多公路就围攻卫腾县城,互相隔断,无法接应。

因此我军穿插作作战,亦无补给线,全靠空投补给,战线逾长逾深,加之滇西雨季,迷雾不时笼罩,空投亦曾发生困难。 我师259团攻占黄草坝后,旋即回师东向,向距黄草坝约30华里敌人控制的松山据点背后的大坝镇据守之敌猛攻,当时围攻松山的新28师、新39师牺牲很大,毫无进展。

由于我师向大坝出击,给友军以很大鼓舞。我师在大坝激战8小时,始攻克该镇,是役毙敌200余人,生擒5人,残敌50余人溃逃至附近丛林中隐藏。

我军亦伤达30余人。经审讯俘虏后,得知据守大坝镇之敌为日寇第2及第18师团留守部队共一个多大队,该处设有仓库,因而我259团官兵颇有收获,除大宗战利品武器装备上交外,官兵从头上钢盔到脚下皮鞋都换成了日式装束,并将所缴的军大衣、军毯、罐头、燃料等捆成背包,每人背一捆,简直装扮成了一支“皇军”。

由大坝溃散之敌,全副武装,窜至距黄坝约五华里的丛林中,师长张绍勋命我带两名谍报员、一班武装士兵押着一个俘虏前往喊话招降。我遂以两名谍报员在先头搜索前进,我带着日俘走在中间,武装断后,刚拉到密林小径急转弯处,敌以机枪密集火力向我们扫射,先头两名谍报员当即饮弹牺牲,我随即命令所有人员卧倒,一面令日俘松山一郎用日语喊话,让他们停火缴枪不杀,结果越喊扫射愈凶,只好停止前进,回师复命,招降未果。

我87师奉到攻击龙陵命令之后,即以乘两次胜利士气旺盛的259团回师西向,担任主攻,师司令部亦由黄草坝推进到距龙陵仅8华里的公路边上的瓦窑。攻城之战于当晚黄昏开始,遇到敌人顽强抵抗。

由于战前侦察工作不细致,黑夜难辨龙陵城区地形,激战6小时后,该团的攻击部队一进入城区街道,团长聂。

4.滇西抗战的历史介绍

滇西抗战

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军攻陷缅甸后,立刻把战争魔抓伸进滇西,妄图沿滇缅路长驱直入,进而陷我全滇,威逼重庆。自此,“黑云压城城欲摧”,地处西南极边的保山转眼之间由抗战后方变为最前沿。

5月4日,日寇侵入龙陵,同时派出飞机54架,对保山这座毫无空防的千年古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狂妄滥炸;5日,日军前锋伪装逼近战略要地惠通桥,被我守军有效阻击;10日日军侵入边城腾冲。至此,怒江以西大片田土沦入敌手。中国远征军七十一军依次天堑在北起栗柴坝、南至三江口的全长250多公里的怒江东岸设防据守,经多次交锋,挫败了日军东进企图,遂稳定了战局,并与之隔江对峙了两年之久。期间,预备二师及三十六师曾先后渡江入腾,配合民众展开游击战,并多次重创敌人。

当时,曾一度成为我国唯一的陆路国际交通大动脉的滇缅公路被截断后,大量援华军用物资只能由美军航空队通过“驼峰航线”输送,困难重重,风险极大,难有保障。为重新控制并利用滇缅公路这条战争生命线,中国驻印远征军6个师和英、印军于1943年10月下旬联合发起了对缅北日军的反攻,初获战果。次年4月17日,得到了充实和加强的中国远征军作出了渡江反攻计划,卫立粕将军遂率长官司令部立帐保山马王屯,调集并指挥第十一及第十二两个集团军16个师共16万人,分左右两翼向盘距了腾龙一线达两年之久的顽敌发起致命的攻击。

5月11日起,霍揆彰将军率右翼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继而又经四十多个昼夜血战,终于在9月14日光复边城腾冲。是役,历大小数百战,全歼据守腾境各地日军六千多人。

5月22日起,宋希濂将军率左翼第十一集团军铁流西进发起了以战况惨烈而震惊全世界的松山战役,并于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聚歼守敌三千余人而无一人漏网的辉煌战例。接着,该部又沿滇缅路攻击前进,扩大战果:11月3日收复龙陵,继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并于次年1月27日与缅北远征部队在边境芒友会师。至此,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反攻之役以全胜告捷,总计歼敌2.1万余人,并收复滇西全部失地。

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英勇悲壮的战争中,保山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倾其所有,配合军队内惩汉奸、外御强敌,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在两年零八个月的峥嵘岁月里,保山先后惨死平民9万余人;民工牺牲2.46万人;房屋被毁2.8万间;遭受日机轰炸520架次——仅“五四被炸”这一天,整个保山城除了东北一角外,所有繁华街道、居民区、机关、学校公共场所均遭日机狂轰滥炸而化为一片废墟,当场遇难10134人,3267间房屋被毁,千年古城顿时尸山血海,阴风惨烈。此后,瘟疫蔓延,又夺去了6万余人的生命(据考,此系丧心病狂的日寇投放细菌弹所犯罪行)……然而,大劫之后,保山人民依然咬紧钢牙,参军的参军,支前的支前,劳军的劳军,直至赢得最后的胜利。

5.保山的历史沿革

保山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

境内出土的“蒲缥人”遗址,挖掘出大量房屋遗迹、用火遗迹、劳作工具、动物化石等各类可资鉴定的实物标本2300余件,构成一部内容翔实厚重、形象鲜明生动的无字史书,经鉴定至少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至少在三千多年前,保山就已经存在部落国家。

在汉朝势力触及保山这片领土之前,傣族先民已经在保山盆地建立部落国家“勐掌”(傣语“勐”意为“地方、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之地”或“象之国”); 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述为“乘象国”。公元前425年,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部落小国以“勐掌”为中心组建联盟国家,“勐掌”被其它小国称作“勐达光”(傣语意为“中央之国”;“勐”意为“地方、城邦、国家”,“达光”意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为“中央、中心”或“老大”、“大哥”),“勐掌”首领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各国百姓称其为“诏隆”(意为“大王”)、各国首领称其为“哀隆”(意为“大哥”);《华阳国志》、《后汉书》[5] 等汉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述为“哀牢国”(“哀牢”即傣语“哀隆”的变音), 后期的傣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述为“达光国”。

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勐达光”(哀牢国)东面的雟(洱海周边)、昆明(洱海以东)、滇(滇池周边)等部族和国家设“益州郡”,将势力延伸入“勐达光”(哀牢国)境内设不韦(今隆阳)、嶲唐(今云龙漕涧)、比苏(今云龙)、邪龙(今巍山)等县(据点);之后,“勐达光”将王城由怒江以东的“勐掌”(保山盆地)迁至怒江以西的“勐缅”(腾冲盆地)、以此避开汉朝的威胁。公元47年,“诏达光”(哀牢王)贤栗遣使拜访汉朝越雟郡太守,请越雟郡太守向汉朝皇帝转达归附之意;同年,“勐达光”(哀牢国)成为汉朝的附属国。

公元69年,“诏达光”(哀牢王)柳貌携所属77个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彻底并入汉朝,汉朝将前期占领设县的哀牢地(怒江以东至洱海一带)划出、与后期归顺的哀牢地(怒江以西)合设永昌郡;永昌郡辖哀牢县(怒江以西地区)、不韦县(保山盆地)、嶲唐县(漕涧盆地)、比苏县(云龙河河谷平地)、邪龙县(巍山盆地)、叶榆县(洱海盆地)、云南县(祥云盆地)、博南县(永平盆地)等8个县及数十个属邑,在“勐达光”控制的怒江以西地区设置哀牢县, 共8县合起来在“勐掌”(保山盆地)的中心城“允掌”成立永昌郡(“永昌”为“允掌”的另一种写法,意为“象城”)、归“诏达光”(哀牢王)与永昌郡守共同治理。永昌郡的建制历经东汉、蜀汉、西晋、东晋、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王朝;但在西晋灭亡后,永昌郡的建制形同虚设、朝廷任命的官员无法到任;陈(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永昌郡,永昌境内各土目统辖自治。

从公元69年东汉设置永昌郡、到公元557年陈朝放弃永昌郡,永昌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488年。公元738年,“蒙舍”(汉朝邪龙县、今巍山县)傣族(哀牢人)入主洱海盆地建立“蒙舍龙”(汉译“南诏国”);公元762年,“蒙舍龙”(南诏国)统一澜沧江以西各部、设永昌节度。

公元902年,“蒙舍龙”(南诏国)汉裔权臣郑买嗣杀死南诏王及南诏贵族八百余人,建立“大长和国”,洱海盆地陷入乱局; 公元937年,前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平定洱海地区乱局,建立“大理国”,继承南诏国的政治遗产,仍设永昌节度(后改永昌府)。 公元1253年,蒙古可汗忽必烈率军沿川藏边界南下灭大理国,先后平定大理国的八府、四郡、四镇、三十七部,在保山设永昌三千户,隶属大理上万户;公元1274年,元朝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行省),撤万户、千户、百户等军政合一辖区,设路、府、州、县等行政区,永昌三千户改为永昌州(后升级为府),隶属大理路; 公元1286年,大理等处宣抚司、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合并为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治地在大理路永昌府; 公元1291年,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升为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代云南行省管辖云南西部地区,治地仍在大理路永昌府。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头人思汗法兼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16年,“勐卯弄”(麓川国)向东扩张、占领永昌地;保山成为“勐卯弄”(麓川国)领土。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其控制区域置平缅宣慰司;保山属平缅宣慰司“勐掌”地。

公元1382年,明朝击垮云南的元朝势力置云南都指挥使司(军事机构),进入“勐卯弄”(平缅宣慰司)怒江以东领地设金齿卫指挥使司(军事机构)与永昌府(行政机构);公元1384年,“勐卯弄”迫于压力归附明朝、其控制区域置麓川平缅宣慰司;公元1390年,明朝裁金齿卫指挥使司与永昌府,设金齿军民指挥使司、统辖金齿地(注:“金齿”为大摆夷,“银齿”为小摆夷,今为傣族)军政事务;今保山境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公元1399年以后,明朝逐步“析麓川地”(使麓川平缅宣慰司仅剩今梁河南部、芒。

6.宇宙地球亚洲中国云南保山龙陵的传说

龙陵县情概况 龙陵县位于云南省西部。

龙陵县总面积2884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人(2004年)。

县人民 *** 驻龙山镇,邮编:678300。代码:530523。

区号:0875。拼音:Longling xian。

地理位置 地理坐标为东经 98。 25′至 99。

ll′, 北纬24。 07′至24。

5O′县域东西最大距离 64 公 里 , 南北最大跨度 78 公里。以东南西北为序。

分别与施甸、永德、镇康、缅甸、潞西、梁河、腾冲、隆阳相接壤 , 国境线全长 19.71 公里。全县总面积 2884 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龙陵县位于云南省西部。龙陵县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龙山镇、镇安镇、勐糯镇、河头乡、龙江乡、腊勐乡、碧寨乡、龙新乡、象达乡、平达乡、木城彝族傈僳族乡。

历史沿革 2000年,龙陵县辖2个镇、10个乡:龙山镇、镇安镇、河头乡、腊勐乡、龙江乡、龙新乡、象达乡、平达乡、勐糯乡、天宁乡、碧寨乡、木城彝族傈僳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009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龙山镇 28833 镇安镇 39569 河头乡 14205 龙江乡 27099 腊勐乡 19875 碧寨乡 11382 天宁乡 8818 龙新乡 28287 象达乡 32697 平达乡 24943 勐糯乡 16355 木城彝族傈僳族乡 8034。

2005年,龙陵县撤销天宁乡,将原天宁乡管辖的天宁、坡头和半坡3个村委会划归龙新乡管辖,将三家村和新林2个村委会划归碧寨乡管辖。 2006年,将龙新乡的天宁、坡头、半坡3个村委会划归碧寨乡管辖。

自然地理 龙陵是一个山区县 , 地处怒江、龙川江两江之间 , 高黎贡山山脉由北向南伸入县境 , 地势呈中部高而东西倾斜之势 , 全境崇山峻岭 , 丘陵起伏 , 河流纵横 , 最高海拔 3001.6 米 , 最低海拔 535米 , 垂直高差 2466.6 米。龙陵县兼具低纬、季风和山原地势气候特征。

形成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 , 垂直变异突出的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西南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 , 形成西面迎风坡多雨 , 夏无酷热。

东部背风雨量适中 , 无寒暑剧变。年平均气温 14.9 ℃。

最冷为 1 月 , 月平均气温 7.4 ℃。极端最高气温22.9℃,极端最低气温3.8℃。

由于地形复杂 , 垂直高差大 , 局部又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六种气候区。境内山川秀丽、四季如春。

自然资源 龙陵县自然资源丰富 , 水资源境内除东有怒江、西有龙川江外 , 还有大小河流 44 条 , 分布全县各乡镇。水资源为全国人 2700 立方米的 45 倍 , 初步探明水利电力蕴藏量为 54.59 万千瓦 ,是保山市电力开发最大的一个县。

地下矿藏有褐煤、铅、锌、铌、钽、锡、铁、铅、铍、铜、银、钨、硫、金、大理石、硅、高岭土、硅藻土等。龙陵地处山区森林资源及其丰富 , 森林覆盖率为 54.6%, 有高等植物 1000 余种 , 属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秃极杉、桫椤 ; 属二级保护的有云南山茶、鹅掌楸、银杏 ; 属三级保护的有楠木、红椿、山龙眼、顶果木、白桂木等 , 良好的森林覆盖 , 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 奇珍异兽有孔雀、原鸡、白鹇、犀鸟、锦鸡、鹦鹉、鸳鸯、虎、豹、马鹿、熊、蜂猴、长臂猿等。

旅游资源 龙陵旅游资源 , 有 " 东方直布罗陀 " 之称的滇西抗日主战场——松山战役抗日战场遗址 , 被国内外誉为 " 神汤奇水 " 的邦腊掌热矿泉旅游度假区 , 有八 O 八湖山公园 , 溶洞奇观勐糯仙人洞 , 小黑山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 ;茄子山水库生态旅游区 , 独具特色的怒江大峡谷的三江口风光 , 以及世界珍稀植物桫椤群风景区等。龙陵气候宜人物种丰富 , 又是 " 西南古丝绸之路 " 的要道 ,中原文化与绚丽多彩的边疆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交相辉映。

全县的旅游资源可涵盖山、石、泉、林、水、洞、民族风情等 , 是开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科教旅游的宝地、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交通状况 目前,龙陵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548.16公里,公路密度为每万人57.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53.68公里,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58公里,省道173.76公里,县道479.4公里,乡道726.6公里,专用道110.4公里,按技术等级划分:二级路22公里,三级路61公里,四级路930.97公里,等外路534.19公里;按路面等级划分:沥青路面251.38公里,弹石路面219.33公里,砂石路面341.8公里,土路面735.64公里,基本上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国道、省道和经济干线为骨架,辐射全县12个乡(镇)、121个村委会及厂矿、边防、驻军、林区、蔗区、旅游区的公路交通网络。

与公路网相适应的公路客运网和汽车维修救援网也基本形成。全县拥有客运车辆195辆,营运货车270辆;二类维修企业2户;三类维修业170户,已开辟客运线路22条,日发客运车辆249班次。

经济发展 全县耕地面积 40.6 万亩 , 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 1.66 亩 。主要种植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和甘蔗、烤烟、香料烟、油菜、咖啡、木薯、茶叶及干水果等经济作物。

曾被列为云南省商品粮基地县、干果基地县和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龙陵县是重点侨乡之一 , 是对外国人开放县。

改革开放以来 , 龙陵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003 年国内生产总值 85480 万元 , 按可比口经计算比上年增长 7.8% 。农田、水利、交通、能源、通讯、广播。

7.保山市的历史是怎样的

保山,古称永昌。 历史上,曾是滇西最早的原始居民“蒲缥人”的栖息地;战国中期,为古哀牢国统治中心;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在此设县置吏,“哀牢转衰”;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内属”,保山市的前身永昌郡宣告成立。文献记载,当时的永昌郡地域极广,大致相当于今滇西、滇南及缅北广大地区,有231897户计1897344人,从面积看为卓立东汉的天下第二大郡。 此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天子几度易姓,永昌郡制有存有废,辖地亦有伸缩。至唐宋时期,保山先属南诏,为永昌节度 城市景点照片(18张);继归大理,前期仍承节度,后改为永昌府。两个地方民族政权都建都大理,又倚保山为其向西发展的基地。元初,设永昌三千户,隶大理上万户府, 后相继改设永昌府、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帅府不在大理而在保山)。明代,先后置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昌军民府—“保山”这一今名即首用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设保山县为“府附郭”之时。清代设永昌府,领土府一,厅、县、土州、长官司各二及安抚司三,宣抚司五,是全省领州县级政区最多、设治也最复杂的府。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置县,因为甘肃省金水市下有一个县的名称叫永昌,所以易名保山,同时在其原辖地腾冲设腾越道,辖域相当于今保山、临沧、丽江、大理、德宏、怒江、迪庆7地州;1930年裁道设第一殖边督办署,辖12县、10行政区;1940年改设腾龙边区行政监督;1942年设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移保山;1948年改设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再移腾冲,辖4县、7设治局。

保山因城市西倚太保山而得名

保山市于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其前身保山地区则始建于1949年12月28日,当时辖域甚广,共7县、7设治局,包括今保山、德宏全部及临沧、怒江一部分,后几经调整,形成现在格局。即一区四县: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 保山由于自然的环境比较好,兰花很适宜在当地种植。所以保山人民挖兰花、养兰花、买卖兰花成为风气。所以保山赢得了“兰城”的称号。

8.龙陵会战简介

中国远征军是 *** 于1942年派出的一支入缅(缅甸)作战的军队,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中国三分之二的领土了, *** 正在固守中国西南方,日军此时进犯缅甸,蒋介石想到如果日军占领缅甸,中国的西大门将不保,所以蒋介石要派出一支远征军入缅作战,守住缅甸。

这就是中国远征军。 注:远征军先后于1942和1944年两次出征。

龙陵位于今云南西部(滇西),龙陵会战是远征军与日军在龙陵作战,属于(中国)的抗日战争(1937-1945)。 我是一名初中生,这是我了解的情况,以上答案如果对你有帮助就选我的吧。